当前新冠疫情在全球已呈现扩散蔓延态势,企业和个人防疫物资采购需求急剧增长,与此同时,趁疫情实施的国际经贸欺诈也开始集中出现。近期,又有出口企业反映遇到了“网络黑客”入侵诈骗货款的事情。 “中国信保浙江资讯”此前就总结发布过关于“网络黑客”在国际贸易中的诈骗手段和防范对策。“网络黑客”案件的情节大同小异,一般是国外买方在收到货物之后、支付货款之前,接到要求变更收款账号的邮件指示(实际上,邮件由“网络黑客”操纵,通过入侵单方或双方的邮件系统,使买方产生出口企业要求其变更汇款路径的错觉,从而达到骗取货款的犯罪目的)。一旦买方根据指示付款后,货款很快被转移或被提取。出口企业因迟迟未收到货款与买方核对时,双方才发现货款被骗。在部分案例中,出口企业还会收到所谓“买方”的回复,商量延期付款,进而贻误了追讨的时机。 目前已发现的“网络黑客”案件,诈骗方式主要可以简单分为以下三种: 形态一:“黑客”通过与出口企业业务人员相似的邮箱向买方发送更改收款账户的邮件,导致买方向该“指定账户”付款造成损失;更甚者,通过注册与贸易双方邮箱地址均相近的邮箱,以此冒充双方身份进行诈骗。 形态二:出口企业人员的邮箱账户和密码等信息已经被“黑客”掌握,业务过程中的联络信息也已经被监控,在货物出口后应收汇日前,“黑客”直接使用该邮箱向买方发送更改收款账户的邮件,导致买方向该“指定账户”付款造成损失。 形态三:“黑客”通过技术处理,将发件人地址伪装成和出口企业邮箱地址一致。即表面上显示和出口企业邮箱地址无异,实际上如果对该邮件点击回复,则回复邮件的发送对象邮箱地址显示为另一个邮箱地址。 在全球疫情爆发之际,一些海外不法商家企图“浑水摸鱼”,利用出口商迫切希望拿订单、去库存的心理骗取货物,各种欺诈手段层出不穷。建议出口企业务必高度重视,谨防疫情下的“趁火打劫”。以下为“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微信号总结发布的近期国际经贸欺诈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 警惕!一大波“洋骗子”正在袭来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当下,一大波“洋骗子”已磨刀霍霍,正向中国外贸企业袭来。每当中国外贸遭遇严峻的形势时,“洋骗子”们总会浑水摸鱼,让不少企业受骗,严重威胁着企业出口安全。那么,疫情之下哪些“洋骗子”会频繁出入? 01、“李鬼”冒充“李逵”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对外贸人员出入境造成了非常大的麻烦,国内出口企业和国外进口商当面洽谈业务已经变得十分困难,只能通过电话、邮件等方式联络,给“李鬼”冒充“李逵”创造了条件。“李鬼”通常采用的伎俩,把自己说成是某知名买家的代理人或直接冒充知名买家,误导出口企业以为合同是和知名买家签订,付款责任落在知名买家身上。出口企业等事后被拖欠货款并向知名买家催款才明白,知名买家根本不是自己的买方,也无付款责任,而“李鬼”早已逃之夭夭。“李鬼”容易得逞的重要原因在于,国际贸易合同基本以签字为主,无需盖章,造假成本低,辨别难度大。 02、恶意拒收压价 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企业的复工和物流带了诸多不便,不少订单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延迟交付的情况,延迟交付容易成为“洋骗子”恶意拒收的“正当理由”。“洋骗子”会要求我国出口企业大幅降价或者由“付款赎单”改成“提货后付款”,否则威胁将拒收货物。事实上,延迟交付的情况下,只要货物没有影响买家的销售,一般情况并不会成为买家拒收的理由,但一旦被“洋骗子”利用,会非常被动。对出口企业来讲,货物被拒收,会产生大额的滞港滞期费,转卖也会产生新的运费,还不一定可以顺利转卖。 03、利用贸易纠纷逃避债务 贸易纠纷一直是国际贸易中的难题,贸易纠纷甚至已经成为不少买家逃避债务的常用手段。从中国信保以往处理的案件看,买家常提的贸易纠纷包括产品质量存在瑕疵、货物迟出运等。而根据美国法律,商业贸易纠纷在官方权威机构判定前,很难给其中一方打上失信的标记。另一方面,出口企业如果选择应诉,则会面临取证难、律师和诉讼成本高的问题,这也成为买家恶意找贸易纠纷现象猖獗的原因。疫情之下,出口方的履约能力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履约瑕疵也增加了“洋骗子”逃避债务的底气。 04、无单提货 控制提单是外贸企业管理收汇风险比较有效的手段,比较常见的是凭提单复印件付款或者通过银行交单结算。在国际贸易实务中,被买家无单提货的情况不在少数,比如出口企业拿到的可能不是船公司签发的提单,而是货代签发的提单;船公司或银行和买家串通违规操作;FOB情况下货代由买家指定等。新冠肺炎疫情对物流体系造成了比较大的冲击,使得出口企业为完成出口而改变传统的物流模式的做法或将不可避免的出现,特别是为了赶交付日期由海运改为空运,而空运单并不具备控制货权的功能。 多国疫情欺诈迭发,相关机构正式预警! 在各国疫情愈演愈烈的背景下,一些不法企业和个人也在借助疫情催生的各种需求,实施国际经贸欺诈。我国多个驻外大使馆经济商务处纷纷发布预警信息: 图1:中华人民共和肯尼亚共和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