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雍黎 通讯员 侯昌贵 4月9日,重庆市专家服务团助力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示范活动在永川举行,重庆市专家服务团服务基层行动正式拉开序幕。为组织专家参与脱贫攻坚战,重庆市人力社保局对接乡村规划建设、农旅融合发展、产业技术保障、产品精深加工、市场营销等方面基层需要,组织300多名专家,组建了45个专家服务团服务扶贫攻坚一线。 “订单式”方式 建立乡村引才引智新通道 “我们种的秧苗叶子为啥子变黄了?有解决办法吗?” “倒春寒让叶片变黄,移栽时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尿素,可以促进秧苗转青和走根。” 在永川区吉安镇石松村,水稻项目专家服务团领衔专家、重庆市农业科学院特色作物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李经勇带领团队成员,在现场为农户们进行水稻绿色高质高效种植等技术指导,为渝香203高质品种技术示范及“石松优农”优质农产品品牌打造奠定基础。 水稻专家服务团是今年组建的45个专家服务团之一。据了解,为解决乡村引才引智难的问题,自2011年以来,重庆市每年组织专家走进基层服务,累计有200多名专家参与。此次专家服务团的组建有别于以往,创新采用了“订单式”“项目化”组织方式。基层乡村提出“订单”,人社部门统一发布“订单”,面向社会征集专家团队。专家组团“接单”。以项目制方式提供定点、定人、定服务期的定制化服务。同时,配套出台激励政策——每个团队支持经费5-20万元,服务基层可享受提前1年评定上一级职称、优先纳入人才选拔培养项目等。这既解决乡村引才引智需求点多分散,缺乏有效渠道和财力保障问题,又以项目制方式有效调动了专家人才积极性。 “今年,我们组建了45个专家服务团,组织了300多名专家,基本覆盖全市深度贫困乡。”该负责人介绍,专家服务团领衔专家由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重庆英才计划优秀科学家等国家级、市级专家担任,团队成员由领衔专家自主招募,包括各行业领域学术技术带头人、博士后科研人员、青年科技人才以及当地专业技术人员骨干,形成多层次、多元化、跨学科“1+N+1”团队模式,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持续的人才支撑和坚强的技术保障。 万州区黄柏乡金山村古红橘项目专家服务团领衔专家周志钦教授现场指导果树病虫害防治技术。受访者供图 每年评估考核 让每个“订单任务”开花结果 “45个‘接单’的专家服务团,对应45个基层所需的项目。”该负责人举例说,石柱县洗新乡保合村天麻育种项目由重庆硒旺华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郭顺星专家服务团队“接单”,目前种植天麻示范园50余亩,预计产值120万元,带动就业20余人,农户增收18万元。巫溪县红池坝镇茶园村项目由市农业科学院钟应富专家服务团队“接单”,通过生产加工、产品策划、工艺创新等全链条技术指导,今年春茶鲜叶原料(独芽)价格由60元/斤提升至75元/斤,极大地提高了茶农经济收入和生产积极性。城口县高楠镇岭楠村荞麦栽培项目由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刘光德专家服务团队“接单”,向全村97户建卡贫困户捐赠“酉荞5号”良种1000公斤,通过栽培技术、田间管理等提升指导,可实现播种320亩,增加纯收入19.2万元。 这些项目主要围绕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针对贫困村产业薄弱问题,重点聚焦产业扶贫,在贫困村开展技术服务和产业问题联合攻关。该负责人说,专家们的主要任务就是编制项目规划、解决技术和管理难题、培养专业人才、培育市场品牌、培植产业链条、转化科研成果,助推贫困村产业发展、贫困农户早日致富。特别是要与受援单位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帮助培养当地专业技术人才。 此外,为推动每个“订单任务”落地开花结果,重庆市人力社保局还建立了专家服务团考核评价机制,每年将进行考核评估。该负责人说,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次,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布。对考核结果为优秀的,可申请持续资助;对考核结果为合格的,兑现资助经费和相关政策;对考核结果为不合格的,限期整改并暂停1年申报资格。 该负责人表示,下一步,重庆市人力社保局将切实完善专家服务团选派管理办法,建立专家服务基层长效机制,找准专家所长与基层所需结合点,让智力帮扶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持续推进人才扶贫,助力乡村人才振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