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我国巨大的消费潜力继续释放,消费依然保持平稳较快增长走势。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前11个月,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2872亿元,同比增长8%。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60.5%。中国消费正在高基数基础上加快增长,消费已经连续5年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回顾2019年,消费领域出现了许多新变化:消费升级的态势持续;消费结构日趋优化;消费从实物消费为主,向更多的服务消费方向转变;县域经济、夜间经济、单身群体、银发族成为消费蓝海……随着一系列促消费政策持续加码、居民收入逐步增长,中国消费前景广阔,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将继续增强。然而,消费维权仍然面临多重挑战,售后猫腻、消费套路、侵害隐私、带货乱象、霸王条款、炒作价格等损害消费者权益的情况时有发生。面对挑战,需要总结经验,加强防范,协同社会各界共同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2020新年伊始,中国消费者协会(以下简称“中消协”)联合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基于大数据平台数据与舆情社会影响力测算结果,共同梳理出“2019年十大消费维权舆情热点”,分别是:奔驰车主哭诉维权引起各界反思;“双11”被指规则复杂暗藏消费陷阱;AI换脸软件爆红却涉嫌侵权;“直播带货”中的消费问题频现;培训机构跑路学员退费无门还陷“套路贷”;上海迪士尼禁止外带食品惹争议;视频网站超前点播付费模式引发争议;炒作经济热潮下存在消费侵权隐患;中消协首例公益诉讼调解成功;知名品牌家电特约售后服务乱象被曝光。 同往年的热点相比,消费者在维护自身权益的行动上更加积极,消费维权意识显著提升;但维权难的问题依然存在,消费新场景带来了新挑战。我们希望通过梳理榜单和解读热点,引起社会各界对消费维权问题的关注,促进我国消费的健康发展。 一、奔驰车主哭诉维权引起各界反思 社会影响力:80.5 话题解析 2019年4月,西安市一名女子坐在奔驰车引擎盖上哭诉维权的视频在网络热传。视频中,该名女子称,新购买的汽车漏油,而经销商却以汽车三包规定为由拒绝承担退货责任。随着舆情不断发酵,汽车销售过程中收取金融服务费的问题也引发舆论质疑。对此,西安高新区市场监管部门依法立案调查,中国银保监会、中消协也相继发声。5月,西安高新区市场监管部门通报称,奔驰车存在质量问题,利之星有限公司因销售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要求的商品,夸大、隐瞒与消费者有重大利害关系的信息误导消费者的两项违法行为,被依法处以合计100万元罚款。 奔驰车主哭诉维权事件虽是个案,但其背后折射出汽车消费领域维权困难的现状,同时也反映出汽车行业存在产品质量缺陷、厂商经销商销售套路多、售后服务不到位等乱象,值得各界反思。针对汽车消费维权难,舆论认为,有关部门应通过采取完善消费投诉机制、畅通投诉渠道、简化投诉流程等举措,以降低消费者维权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奔驰车主哭诉维权”引发各地“花式”效仿,舆论呼吁消费者应理性维权、依法维权。针对汽车行业乱象,舆论认为,有关部门应加强汽车市场监管,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维护汽车消费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中消协也表示将探索建立健全汽车消费领域信用公示机制,强化企业信用约束。同时,企业也应加强自律,尊重消费者权益,诚信经营。2019年12月,国家缺陷产品管理中心表示,目前新版汽车三包政策正在抓紧修订之中。舆论期待,新版汽车三包政策可以进一步规范汽车市场,更好地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二、“双11”被指规则复杂暗藏消费陷阱 社会影响力:74.2 话题解析 “双11”作为购物狂欢节,一直是每年的消费热点话题。2019年,“双11”愈加复杂的规则让消费者感到头疼。网民纷纷吐槽“‘双11’为什么越来越复杂”“‘双11’规则繁琐太难了”,消费体验受到质疑。《2019年“双11”消费维权数据报告》显示,35%的消费者认为今年“双11”规则复杂、“套路”多,占维权投诉话题的最大比重。此外,隐藏在“双11”购物狂欢活动之下的诸多消费陷阱也让消费者防不胜防,商家不退定金、商品先涨价后降价、或者买完就降价,让部分消费者大呼上当。 舆论认为,如今的“双11”已经变了味儿,套路越来越多,诚意越来越少,呼吁回归简单直接的促销形式。“双11”从最初参与人数不多、真金白银的减免优惠,到现在被众多网民吐槽堪比奥数的优惠规则,各大平台各种玩法层出不穷,如盖楼、砍单、集币、攒津贴、交定金等,有的计算公式越来越复杂,有的折扣力度让参与者白忙一场。“双11”购物狂欢已经变成了一场大型网络智力游戏,不仅需要拼消费者的智力、时间、耐力,还要消耗人际关系。复杂的消费规则,很容易让消费者出现冲动消费,更容易陷入不良商家设置的消费陷阱之中,给消费维权带来更多挑战。 三、AI换脸软件爆红却涉嫌侵权 社会影响力:69.3 话题解析 2019年8月至9月,某AI换脸软件受到热捧。用户使用该款软件,只需上传自拍照片,即可生成“换脸视频”,将自己变成影视片段的主角。但该软件在走红的同时,质疑其涉嫌侵犯用户隐私的讨论也受到舆论高度关注。有网民指出,这款软件的用户协议中“暗藏玄机”。例如,使用这款软件的换脸功能,需要同意授予这款软件及其关联公司全球范围内完全免费、不可撤销、永久、可转授权和可再许可的权利,包括但不限于:人脸照片、图片、视频资料等肖像资料中所含的肖像权利人的肖像权,以及利用技术对肖像权利人的肖像进行形式改动。这引发了网民对个人隐私安全的担忧。 当前,生物识别信息是重要的个人信息逐渐成为舆论共识。技术的发展促使“人脸”等数据在越来越多的场合被使用,指纹、虹膜、人脸等生物识别信息越来越受到公众重视。由于此类生物识别信息具有不可再生性,因而诸多网民认为其是比银行卡号、手机号等更重要的隐私数据。一方面是“换脸”新技术带来了新奇的体验,另一方面,数据泄露显现的安全风险层出不穷,公众担忧个人隐私“裸奔”将导致自身权益受到侵害。在数字经济形态下,以逐利为主要目标的公司很难主动割舍数据带来的竞争优势,仅靠企业“自律”,用户隐私难以获得保障。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对隐藏着危害公众隐私风险的新业态,监管手段与方法也需与时俱进。9月,国家网信办在相关回应中就提出,新技术、新应用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同时也给网络安全带来了风险和挑战,作为管理部门,国家网信办积极支持新技术、新应用发展,同时也采取必要措施防范随之带来的风险。 四、“直播带货”中的消费问题频现 社会影响力:61.7 话题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