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脚下、渤海之滨、太行之畔,一项历史性工程——“京津冀协同发展”正如朝阳喷薄,引领着一场区域深层次变革。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冒着严寒,深入京津冀考察,殷殷期望、谆谆寄语:“京津冀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要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做好这件历史性工程”。 长江经济带发展、共建“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区域协调发展这篇大文章,精心谋划、科学布局,提出一系列重大国家战略,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不断向着更加均衡、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方向阔步前行,取得历史性成就。 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出现了哪些新情况新问题?怎么看、怎么办?现有区域政策哪些要坚持、哪些应调整?在《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这篇重要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入把脉当前区域经济发展新形势,从战略上提出了新形势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科学思路、主要举措和推动东北全方位振兴的“药方”,对这些问题作出了透彻鲜明的回答,为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导。 关乎全局的重大问题 “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解决好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充分发挥,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在这篇重要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开宗明义指出:“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差别之大在世界上是少有的,统筹区域发展从来都是一个重大问题。”这一科学论断,深刻阐明了我国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依据和艰难程度。 打开中国地图,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从南到北、由东到西,自然状况多样,气候条件复杂。平原、水网、丘陵、喀斯特和丹霞地貌、草原、沙漠和雪域高原,共存于祖国辽阔版图中。从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递减至500米以下,由西到东的三大阶梯差异明显,气候迥异;地区间降水分布极其不均,荒漠化土地分布广泛;以“胡焕庸线”为界,东南人口密集,西北人口稀疏。再加上历史、文化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原因,区域发展差别大问题十分突出。这样的国情,有利于形成广泛分工、强大市场和广阔回旋余地,同时也会产生不平衡不协调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确立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图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群众游行中的“区域协调”方阵。 新华社记者 庞兴雷/摄 恩格斯曾经预言,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能够使工业分布得“最适合于它自己的发展和其他生产要素的保持或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统筹区域发展进行了艰辛探索。1956年,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要正确处理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使工业布局逐步平衡。在改革开放进程中,邓小平同志提出“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强调沿海地区要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发展到一定时候,沿海要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70年来,从充分利用东北、上海和其他沿海城市既有的工业基础,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到开展三线建设;从实施沿海开放,到形成“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的“四大板块”格局,我国区域经济布局逐步完善,区域协调发展不断迈出新步伐。 进入新时代,如何更好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对此,习近平总书记看得很远、想得很深、抓得很实。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鲜明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强调协调发展是制胜要诀,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为统筹区域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总书记强调,“全面小康,覆盖的区域要全面,是城乡区域共同的小康”;强调协调是“发展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发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统一”,“发展短板和潜力的统一”;强调要“完整准确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等等。总书记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大板块、各个区域,主持召开一系列重要会议,提出一系列重大战略,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推动形成了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为引领,区域间相互融通补充的区域发展新格局,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在这篇重要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区域发展形势是好的,同时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情况新问题。”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总书记从三个方面进行了科学概括:区域经济发展分化态势明显,发展动力极化现象日益突出,部分区域发展面临较大困难,等等。总的来看,“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正是这样的“新情况新问题”,构成了我们谋划区域协调发展新思路新举措的基本依据。 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思路新布局 平阔奔涌的黄浦江边,雄伟壮观的“四叶草”国家会展中心,2018年11月5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拉开帷幕。习近平总书记在开幕式上郑重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 一年后的12月1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公布。在这份《规划纲要》中,“高质量”一词贯穿全篇,出现了20余次,清晰标注了长三角一体化的目标和要求,鲜明体现了新形势下区域协调发展的时代特征。 在这篇重要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提纲挈领地指出:“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质量发展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要从解决“有没有”的问题转向解决“好不好”的问题。具体到区域发展来说,就不能简单要求各地区“齐步走”,而是要发挥各地比较优势,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构建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