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变市民 社区科普大学应运而生 近年来,伴随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招商引资、征地拆迁工作的深入进展,拆迁农民住进区政府建设的居民小区的数量逐年增加,“农转居”这一特殊群体不断涌现。如何使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尽快转化为高素质的城镇社区新市民?如何满足和提高这个群体的科学文化需求?成为一个新的社会课题。 2016年11月8日,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老科技工作者协会正式成立。在充分了解居民科普诉求的基础上,协会决定充分利用现有科普资源,将社区科普大学作为服务“农转居居民”的重要抓手。当日,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社区科普大学挂牌,填补了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在该项工作上长达32年的空白。 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高度重视,为社区科普大学创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围:要求街道领导关心关注,将其作为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举措之一;经费上予以充分保证,每年纳入财政预算;上课场地充分满足,街道想方设法腾出房屋作为专业课堂。此后,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各街道、农场均着手成立社区科普大学分校,明确由一名党政领导具体分管,配备校长、教务长、校办主任,并设有专门办公教学场所。不仅如此,各社区还成立了科普教育站,配备了站长、副站长和教育联络员,把科普班管理纳入了社区常态化工作。 时至今日,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社区科普大学走过了三年风雨岁月,从零开始到如今硕果满枝。截至2019年9月,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社区科普大学共开办43个教学班,授课970课时,教育培训学员2940人;举办讲座95场,听课人数达9182人次。 课程接地气 新市民生活有了质的飞跃 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社区科普大学开展教学活动,善于从课程方案设计和互动体验环节着手,尤为关注拆迁农民最欠缺的城市生活安全知识,设置了各类安全知识教育课程104课时,含城市交通安全、用电用气安全、电梯使用安全、房屋装修安全、高层建筑晾晒安全等课目,手把手拉着拆迁农民尽快适应城市生活,社区里的大爷大妈们学习热情高涨。 根据市民的需求,目前课程设置还有精神文明教育课程82课时(含:和谐社会、和睦家庭、法律知识、隔代教育、垃圾分类等);养身保健等生命健康知识教育课程320课时(含:养生保健、心理健康、居家植物环保知识等);传统文化、艺术修养方面的知识教育课程366课时(含书法、剪纸、太极拳、民族舞蹈等);丰富社区百姓业余文化生活的课程98课时(含:健身操、其他舞蹈等)。 保健品市场向来鱼龙混杂,被假冒伪劣商品充斥,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更是让许多老年人难以辨识真假,很容易被误导,最后花“冤枉钱”。针对这一现象,社区科普大学的讲师特意搜集了诸多权威媒体关于“打击假冒伪劣商品、整顿保健品市场”的报道,整理成文后在社区宣讲,并动员学员将家中购买的保健品带到课堂上让大家鉴别,共同增强识别能力。 专家当讲师 创新模式推动创建学习型社会 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社区科普大学建有一支优秀的讲师队伍,聘有各类讲师28名,均为全市范围内精选的优秀讲师。 从建立之初,陈宝泉便是第一批讲师队伍中的一员。为了使讲课内容更加接地气、有吸引力,他放弃休息时间,广泛搜集资料,精心备课,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对科普知识进行深入浅出地解读和阐释。 “以需定教,学为所用”,陈宝泉说这就是他的授课宗旨,“学员们缺什么我们就教什么,力求学以致用,融会贯通。考虑到学员的水平参差不齐,必须用他们身边的例子,深入浅出,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变强,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社区科普大学以蓬勃之势开花结果。其发展之快、质量之高、人气之旺、效果之好,令人瞩目。更重要的是,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也随着课堂而来,很多学员精神面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感到和社会的联系紧密了。这所“没有围墙的大学”政府买单、社会服务、群众受益、科技惠民,把科普知识传递给广大“农转居”人员,由点及面产生“辐射”效应,达到一人学习、全家受教的效果,有力推动了学习型社会的创建。 记者 朱蓓宁 严春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