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缩小数字鸿沟,发展普惠包容性数字经济,意味着我国的数字经济建设必须兼顾效率和公平。在“新基建”促进数字经济加快发展的同时,应避免新贫困群体的产生。笔者认为,可以从三方面推进缩小数字鸿沟,保障低收入群体享有数字红利。具体而言: 第一,政府向低收入群体低价或免费发放智能手机。作为移动互联网的主要工具,智能手机能够让数字红利最大程度惠及低收入群体。随着政务、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领域数字化进程加快,智能手机可以帮助政府提升治理能力,更好地为低收入群体服务。CHFS数据显示,全国20-55周岁劳动年龄人口中有8.7%的人没有智能手机,其中农村为16%,城市为3.6%。我们推算出,对应的智能手机需求量大约为6960万部,其中农村约为5280万部,城镇约为1680万部。 疫情当下,政府可以考虑通过发放特殊消费券的形式帮助这部分人购买智能手机,兼顾促进国产品牌智能手机市场消费。疫情结束后,政府可以制定常态化的帮扶机制,为低收入群体定期更换能够满足更多上网需求的智能手机,提高低收入群体对数字技术的可利用性,同时帮扶国内智能手机行业借“新基建”东风乘势发展。 第二,鼓励运营商降低服务成本,开展面向低收入群体的上网资费减免和应用创新。运营商在深挖降费潜力、全面提速提质的基础上,可以针对不同群体分类实施降费策略,保障低收入群体享受更大优惠,包括向领取政府免费智能手机的用户长期提供免费上网流量。此外,运营商可以通过应用创新降低数字技术的使用门槛,减少数字技术素养不高的低收入群体的学习成本,同时通过社区为低收入居民提供手机使用技能培训,提升他们对数据知识的可获及性,确保他们在拥有智能手机后还能够用得起并用得好。 第三,“新基建”应注重区域协调和人群普惠。基础设施差距是导致区域数字鸿沟的主要因素,“新基建”应注重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弥补欠发达地区的数字技术空白,改善落后地区的网络基础设施环境,提高低收入群体的网络接入可及性。与此同时,“新基建”还应关注人群普惠。“新基建”将加速通讯网络基础设施的迭代升级,也势必要求智能手机等配套工具的更新换代。为进一步缩小社会数字鸿沟,“新基建”应注重人群普惠,在加大对物投资的同时,应保障低收入群体融入数字经济、摆脱贫困、追求财富的权利,使中国在数字经济的浪潮中,不仅在技术和应用上引领世界,也在普惠包容上为世界各国做出表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