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作为最具互联网基因的智能硬件企业,其在开创性的创新基因上,相较华为与OV有着自己的独特优势;在硬件研发与供应链,线下营销与销售领域,小米相较华为与OV等竞争对手也只是时间差的劣势,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再给小米10-20年时间,等它也年满20或30周岁时,其有可能给我们呈现一个用今天眼光根本无法预测的小米。无论小米手机、电视、IoT,甚至芯片业务,都有可能出现质变。 况且小米公司目前兵强马壮,粮草充足。根据小米集团2018年全年财报显示,2018年全年,小米集团总营收1749亿元人民币,经调整利润86亿元人民币,现金总储备高达391亿元人民币。就在近日,小米公司又公布了2019年第一季度财报,数据显示,小米第一季度总营收达到438亿元,同比增长27.2%,营业利润36.1亿元,同比增长7.4%,在已经非常高的营收与利润基数下,继续保持着稳健增长。 除了不错的财务数字表现,小米更大的底气在于具体业务上,不仅形成了手机与电视、IoT与互联网服务相协同的均衡业务结构,也形成了国内与海外市场各占半壁江山的均衡市场结构,这都让小米已经变得足够安全,也给了小米充足的时间继续成长与进步。 虽然小米公司目前遇到了一些质疑的声音,但我们假设如果真的没有小米,这个世界将会怎样? 如果没有小米最初“硬件+软件+互联网”的铁人三项模式,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由海外品牌垄断的传统旧秩序就很难被打破,华为、OPPO与vivo也很难在由功能机向智能机转型的混沌期找到正确方向。 如果没有小米在全面屏、小米之家、国际化以及IoT领域的大胆探索,中国的智能手机与消费电子行业也不会像今天如此精彩纷呈。 如果未来没有小米公司的参与,一方面其他智能手机企业势必加速收割利润的步伐,消费者的利益将受到损害;另外一方面,中国的智能手机行业也将缺少一个最重要的创新源泉,在华为、OPPO与vivo等中国智能手机品牌挑战三星与苹果等海外竞争对手时,也缺少了最重要的一支生力军。 任何一个行业的崛起,一定需要行业内有多个优秀企业的共同崛起。正是因为有了小米、华为、OPPO与vivo等不同风格的智能手机企业百花齐放,才使得大家能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推动中国智能手机产业的整体崛起。 另外,小米模式不只是对智能手机与消费电子领域影响深远,更大的价值在于还将其开创的“硬件+软件+互联网”的铁人三项模式与“专注、极致、口碑、快”的互联网思维扩展到汽车产业,零售产业,服务产业,甚至扩展到TO B的产业互联网领域,对这些产业的思维模式与发展战略都产生了极具价值的影响。多个企业的集体崛起,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崛起,而多个产业的崛起,才能带动中国整体实体经济的崛起。 回到文章开头提到的阿里、腾讯、万达、万科、格力与长城汽车等中国各个领域的标杆企业,如果不是这些企业的出现,不仅用户很难享受到当前品质水准的产品与服务,其所处的整个产业也不会是当下的模样。而小米公司也是这样的一家企业,如果真的失去了小米,这个世界也一定会感到怅然若失,不仅用户感到惋惜,包括华为、OPPO与vivo等竞争对手也会对小米公司的产业贡献报以尊重与怀念。 所以,我们不能失去小米。另外,已经足够安全,并且还坚持顽强向上的小米公司也不会如此轻易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