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靠平台。深中有深厚的历史积淀,有积极向上、敢为人先的校园文化,有卓越的办学成就,目前正在从“世界知名中学”向“世界著名中学”迈进,很多优秀人才愿与我们同行,在这里充分发挥才华、实现自身价值。 第三靠关怀。学校全心为老师们打造温馨和谐的工作、生活环境。我们为年轻教师提供宿舍,位于泥岗校区的广知楼,从改建、装修到入住,我去了不下10次。老师们时刻感觉被关怀、受尊重,工作起来心情也不一样。这也是市教育局领导要求的,要善待教师。 近三年,深圳中学从哈佛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海内外名校引进了百余优秀毕业生。其中有不少安排到初中部任教,这是将初中部建成“深圳最优初中”的一大保障。 我们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引进的年轻教师王坤、谢磊、阮中楠、李贵忠到初中教数学,国际物理奥林匹克金牌教练熊志松、姚学林任教初中物理,国际化学奥林匹克集训队成员曾灿任教初中化学。此外还有像吴聪、张文涛、饶晓星、曹霞、刘惠、苗淑艳、黄玲、陈冬杰、张秋阳、权元元、何飞等一大批优秀教师到初中执教,我个人也会给初中部学生作讲座,并为初中部编著出版了校本教材《数学培优教程》(7年级~9年级)。 2019年新聘教师胡基伟老师,因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一等奖,保送进入清华大学数学系,取得本科、硕士学位。他之前是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数学教师,竞赛教练,从初一到初三,所教学生多人获初联一等奖, 高一获高联一等奖,辅导的学生邓明扬获2019年第60届国际奥林匹克金牌。 深中初中部最大的优势,就是背靠高中部的强大资源。在两个校区,教师是共享的,资源是共享的,校园文化是一脉相承的。目前,初中部最大的短板是硬件设施,下一步我们将对校园进行全面改造,未来可期——整体风格与泥岗校区保持一致,计划总建筑面积65000平方米,教学、运动、生活三大功能区分区明确又相互融合;化初中部地形南高北低的劣势为优势,通过实施运动场抬升工程,向地下要空间,解决了初中部占地面积过小的问题。教学区设计匠心独运,采用传统中国风围合式建筑,内庭规划“知识的阶梯”主题阶梯式布局,拓展了学生学习与活动空间。 初中部规划设计图 您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中学责任与担当》一文中提到,深中要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生态”。初中部的战略调整是否与此有关? 朱华伟校长: 引领一所学校发展的,是她的使命,即“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非常重要。 我们提出要“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高中”,就是要培养具有中华底蕴和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以中国文化为底色,以世界眼光为格局,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真正服务于国家发展。 我们要把深中初中部建成深圳最优初中,标准是什么?还是在人才培养上。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发展,成为深圳最优秀的学生,不仅仅是让学生考上好高中,更要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学生在上手工课 一直以来,我们对于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视和培养力度还是不够。教育肩负着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重任,既要重视均衡,又要在均衡的基础上重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中国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呈现“均值”高、“方差”低的特征,也就是说,虽然平均水平较高,但是出众的人少,拔尖人才少。一些统计结果显示,少年、儿童群体中,约有3%的人有天才禀赋。这是一笔重要的人力资源和财富,需要早识别、早培养,给他们适当的环境,促使他们健康成长,否则可能会被埋没了。 经过多年的探索,深中初中部在资优生培养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老师们应用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构建起一整套个性化教育方案,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可以说,深中已经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首先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深中原本就名师云集,近年来又有大量新鲜血液补充。深中的数理化奥赛教练队伍,是全国最好的。他们足以完成中学阶段最高水平的竞赛任务,足以支撑学校更高水平的发展。与之相对应的是课程体系建设,目前深中在数理化等学科都有完整的校本课程体系。 深中初中部的外教老师 当然,拔尖创新人才不局限于理工科。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分,有的动手能力强,有的形象思维好,有的逻辑思维强。在人文、体育、艺术等方面有特殊天赋的学生,我们会不拘一格予以培养,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成长支持。比如深中初中部有一个博雅班,招收人文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需要各界共同努力。在汇聚社会资源培养创新人才方面,深中有哪些举措? 朱华伟校长: 截至目前,学校已与腾讯、华为、大疆、科大讯飞等著名企业共建11所创新体验中心;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大学、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等高校共建7个创新实验室。 2017年,我校与华为合作设立了“深圳中学—华为特殊人才奖学金”,在初高中阶段发掘并资助那些在基础科学领域有特殊专长的天才、偏才、怪才,进一步加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助力他们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