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三尺讲台,四季耕耘。在山里田间,乡村教师这个群体为乡村孩子们带去了无数的希望。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乡村教师们既迎来了机遇也面对着挑战,他们感慨于乡村教师群体所涌现出一批又一批敢于实践与创新的代表人物,也深深被蕴含在其中的大爱所折服。本次活动由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作为指导单位,新浪教育、教育公益联盟联合主办。旨在充分发挥媒体平台的引领导向、传递正能量的作用,并通过媒体传播,积极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引导社会各界支持、改善乡村教师群体的工作生活条件,激励教师进一步发挥光与热,从而带动乡村学校更具活力。 老师简介: 张梅,生于1983年,任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东风镇东风小学老师。曾入选教育部教师工作司、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评选的“2018年度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并获得一万元的资金奖励和价值超千元教育专著书籍。 (一)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工作17年,师德考核年年优秀这就是从心底关爱学生的结果。她本就生活在乡村,深知乡村的优势,更知道乡村与城市的区别。爸爸也是一名乡村教师,从她丫丫学语开始,爸爸就没少在她耳旁念叨:“长大要好好读书,将来才能当老师呢”!感觉就像她能听明白似的。爸爸播下的种子在她15岁那年开了花。初中毕业,成绩还算优异的她没听家长和老师的建议去上高中考大学,而是毅然决然的选择了考师范,在她的世界里,除了教师其它的职业从没考虑过,并在毕业时拒绝了留在城里的机会,固执的回到生自己养自己的农村,成了爸爸的同事。 刚踏上讲台的她缺的是经验,不缺的是精力和勇气,所以经常向领导争取出去学习的机会,还经常去蹭老教师的课听,这样一来,自身的进步挺快,学生的进步更是大,从一个全镇倒数第一居然通过一年的共同努力逆袭成为全镇正数第一名,这让她和她的孩子们高兴坏了,看到他们进步如此神速,就像看到了咱们农村的希望,一届届总如此,走进理想的中学、大学,这让她心里充满幸福感和自豪感,于是有了生是乡村教育的人,死是乡村教育的魂无悔誓言! 这便是她作为一名乡村教师的幸福泉源! (二) 很喜欢读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和魏书生三位先生的著作,因此很多教育理念就来源于此。她知道立己方能达人的道理,所以作为老师的她从不敢怠慢,一直努力在内外兼修的路上,就为成为孩子们引以为傲的人。她深知,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尊重、爱护、宽容学生一直放在心里落到行动上,用自己儿时希望得到的态度对待学生,让他们具有足够的归属感、安全感,在犯错误时放心的面对,诚实的承认,勇敢的改正。教育的目的是教学生学会学习,科学放手是她采取的一个重要措施,结果她迎了来更多孩子的动脑动手,让孩子们有主人翁意识,这样一来,她就有更多的时间去研究如何让孩子们更开心的忙录,自己可以悠闲的去当“甩手掌柜”了。 (三) 镇子上教师流动性特别大,刚成长起来的骨干教师要调回老家,注入的又是新老师,年年如此,这便成了教学质量不理想的主要原因。针对这种特殊现象,她想到的解决方案是对新入职教师最接地气的培训(课堂示范和教学经验分享)和课堂诊断活动(走进新老师的课堂,发现问题,指导解决问题),这一方案得到领导的大力支持,于是在她镇推开了这种教研模式,尝试一年来,老师们的成长确实令人满意,不但新老师成长快,就连那些进入职业倦怠期的中老年教师在新老师成长的刺激下也动了起来。往后,她将不断思考、不断探索提升教师专业技能的方法,更好地为乡村的孩子们服务!为乡村孩子的腾飞插上理想的翅膀! (四) 以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东风镇教育管理中心和贵州省乡村名师张梅工作室为平台,在工作室“以青促老,激活乡村教育”的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带领本校、本镇甚至本县其他乡镇的老师们通过课堂诊断、观课磨课、“自录自课,自找麻烦”、课堂示范、读书沙龙、各级优质课竞赛、优质资源课例竞赛、论文竞赛、走出去请进来等检验模式和学习方式,不断提高工作室团队及区域内教师的专业素养,促使参加活动的老师们的教学成绩大幅度提升,她们工作室参加参加各级优质课评比都取得骄人的成绩,省、市、县级一等奖她们团队都有,而且还培养出省级乡村名师二人、市级骨干教师一人、县级骨干教师若干人、县级名师二人。因为老师们成长迅速,所以工作室和她分管的有针对性的系列教学诊断活动得到她镇各校和参与工作室的其他乡镇学校的推广。在默默帮助老师们专业成长的同时,最幸福的还是与学生相处中的那种相互信任、依赖、督促、呵护,不知不觉中成为孩子们的良师益友,而孩子们也成为了她最坚实的后盾,无论她在不在班上,班上的一切事务照常进行,流动红旗不会跑,教学成绩更不会掉。 如有企业机构及公益组织愿意对乡村教师进行帮助,可联系他们,官方邮箱:edugongyi@vip.sina.com 官方微博:教育公益联盟 联系电话:185193086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