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互联时代,家庭教育已不再是“家务事”,它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重视家庭教育,已成社会共识,为之立法的呼声也日益高涨。 令人欣喜的是,5月29日,《浙江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草案)》正式提交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并于5月31日起在浙江人大门户网站和地方立法网公布,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这是浙江省首次为家庭教育立法。 自今年2月省人大常委会将家庭教育列入2019年立法计划以来,记者就持续跟踪这个话题,不仅多次旁听相关立法的审议会议,更走进省市两级妇联部门和杭州市家庭教育学会,访问从事儿童青少年心理干预研究的专家,探寻家庭教育立法背后的社会意义。 形成共识 重视家庭教育,给树的源头浇水 4月30日,杭州市家庭教育学会、杭州市教育局家长学校总校联合举办了一场儿童抑郁情绪识别与家庭对策研讨会。 “如何构建良好的家庭结构与心理文化”这个主题充满理论意味,但出乎记者意料的是,能容纳百人的会场不仅座无虚席,还临时加摆椅子,来的有各级妇联干部,在杭学校、教育机构心理指导老师,也有全省各地的教育相关人士和普通家长。而“17岁少年跳桥身亡”等话题不时引发热烈讨论。 “现在的00后,和我们那个年代完全不一样,对青少年的家庭教育特别是心理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衢州二中副校长郑友民分管德育教育,正是这个原因,将他从200余公里外的衢州吸引了过来。 这场研讨会也被与会人员称作“给树的源头浇水”。而这棵树,正是家庭教育。 会场里,杭州市妇联副主席、市家庭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丁立燕告诉记者,家庭是人们心灵的港湾,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最重要最基础的环境,家庭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家庭的幸福和睦。所以,从家庭教育入手,探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特别有现实意义。 家长对良好家庭教育的需求有多迫切?一组数据很说明问题。省妇联对浙江省家长的抽样调查显示,65%的家长认为“子女的教育是最操心的事”,86.4%的家长对子女教育感到困惑。 对此,杭州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韩似萍认为,近年来浙江省在家庭教育领域做了不少探索。比如杭州成立了全国首个家庭心理健康体验中心,专门针对家庭成员提供心理体验、测评、咨询等公益服务。去年底,全市登记注册的家庭教育相关社会组织达379家。 当前,浙江省妇联、教育等部门正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开展教师培训等方式,不断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但这些还不够。家庭教育指导需要家长作为主体进一步提高认识和能力,并在全社会建构一个为家庭教育服务的完整支持。”韩似萍说。 记者了解到,从目前家庭教育工作实践看,有5方面问题亟待立法破题,比如确定家庭教育应有的地位,使其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形成有机整体;明确和强化家长的家庭教育主体责任,规范家庭教育行为;对家庭教育指导的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学校建立健全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制度等做出规定;针对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不履职和不当履职的行为,建立干预制度等。 直面问题 求助专业机构,接受子女的不完美 事实上,家庭教育并不是新鲜事物。但面对近年来时有发生的“妈妈陪孩子写作业气到心梗”等各式问题,公众不禁要问:到底是家长不重视,还是孩子“伤不起”? 杭州市第二医院院长骆宏长期从事儿童青少年心理干预研究。他说:“和成人不同,我们有时不能用常规的思维逻辑去推论孩子的心理问题。” 日前,他接待了一对来看门诊的母子。男孩看上去挺正常,只是特别沉默。“孩子一直好好的,最近越来越不喜欢说话,有时还蹦出一句‘我想去死’,我们不敢问,医生能不能帮我问问孩子到底为什么想死?”母亲无助地求救。骆宏则回应家长:“问了未必有答案,弄不好还会不当地强化孩子的负性认知。” 在他看来,儿童青少年的认知还不完善,在行为、心理上,更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所以我们引导孩子关注什么很重要。当前更有一种令人匪夷所思的现象是,巨大的心理压力下,有不少孩子开始“愿意”被诊断出患了抑郁症,“因为他们觉得有了这个‘帽子’,家长和学校就不会对自己提过高要求了。” 心理问题的复杂性,正是家庭教育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 浙江五车书教育咨询有限公司负责人陈雅成告诉记者一个数字:前来公司进行心理咨询的人中,有七成是因孩子有厌学等负面情绪。就在前段时间,一名上了年纪的母亲向陈雅成“诉苦”:她已成年的儿子出现了严重的抑郁情绪。“我们探讨后发现,问题根源早在孩子的青少年时期就已埋下。考上大学后,父母替孩子选择了他并不喜欢的专业,虽然现在事业、收入都好于同龄人,但抑郁的情绪却日积月累,最终爆发。” 另一个问题也比较常见:不少父母很难接受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有些甚至刻意回避,不愿接受孩子的不完美。在4月30日的研讨会现场,一位杭州的中学教师讲起一个事例:一名成绩向来不错的优等生突然得了严重的心理疾病,最近一次考试居然考了零分。医生准备让他服药缓解症状,但家长态度很坚决:“我的孩子没病,不需要吃药!” “现代社会节奏快、压力大,家长如何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引导和纾解孩子的心理压力,也是一个新课题。”陈雅成说。 身处社会变革期,家庭教育面临的问题更加不容忽视。当下,重智轻德、重知轻能、重养轻教、盲目从众等现象比较突出,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隔代教育、单亲重组家庭、留守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等问题日益凸显。家庭教育面临新问题多、牵涉面广、解决难度大,已成为一个必须重视和解决的社会问题。 “不过,事情正朝好的方向发展。”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教授史占彪向记者介绍,现在“北上广”的父母很少用训话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越来越多父母发现孩子出现问题、家庭教育没找对方向时,会求助专业机构,“这些都是可喜的变化。” 促进立法 补齐制度短板,共护孩子健康成长 今年2月,省人大常委会2019年立法计划正式出炉,《浙江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成为立法项目中的焦点之一。 3月7日,记者参加了省人大立法调研组在德清召开的首次立法听证会。湖州市人大、市妇联,德清县人大、妇联、民政、司法、教育、卫健等近10个部门相关负责人及专家、律师、教师代表共20余人就条例征求意见稿进行讨论。现场氛围不断升温,当场收集到意见、建议100余条。 “大家对这项立法的关注度非常高。”与会的湖州市妇联副主席孙晓感慨地说,她提了不少建议,核心观点是要固化家庭教育方面的浙江经验,让立法更好地体现浙江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