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高考结束,不少总算得以“通关”的父母也长舒了一口气,让自己的焦虑暂告一段落。 就在一周前,合肥十中考点门口,2019年安徽高考最后一门英语考试结束后,一个男孩走出校门,径直来到母亲身边,“扑通”一声跪在母亲的面前,以表达对母亲多年来教养的感恩之情,随后,母亲双手抱住儿子的头,哭了出来。母子抱头而泣的一幕感动了在场的家长和考生。这段视频的热播,更感动了千万的网友和家庭。在考场外父母和孩子一起大喊大叫、又哭又笑,或者抱头痛哭的场景,在每年的高考结束后,屡见不鲜。对于父母而言,这既是一种告别,更是对十几年来育儿压力的情绪上的宣泄。 网友上传的视频截图。 不难看出,孩子考出高分,进入一所好的大学,成为了越来越多父母消解育儿焦虑的良药。从孩子降生开始,父母就踏上了一条既有鲜花,也满是荆棘的征程,培育一个人成长的责任,绝非“重大”二字就可以概括。父母的每一个举动,每一句话都可能会影响到孩子的未来,特别是社会上愈演愈烈的对“原生家庭”的种种谴责,更让为人父母者如履薄冰。 高压力的背后,焦虑已经成为父母们逃不开的日常。孩子不好好吃饭怎么办?孩子受到了欺凌怎么办?孩子太霸道,不懂得谦让怎么办?孩子不爱学习,不爱阅读怎么办……更别提这些年来流行的育儿鄙视链,学区房大战等愈演愈烈的“战事”。在某种意义上,成为父母甚至成为了一种“恐吓”,让相当一部分年轻人望而却步,一再延迟自己成为父母的时间,甚至干脆拒绝成为父母。 与此同时,拒绝焦虑,渴望摆脱育儿焦虑症的影响,也在成长为一种更大的声音。 育儿焦虑是如何产生的?如何解决育儿焦虑?心理学家和育儿专家都对这一课题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近期 ,两位广有拥趸的家庭教育专家——尹建莉和陈美龄,就焦虑时代的父母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展开了分享,我们也围绕此问题进行了专访。希望她们的思考与回答,也能在你思考教育问题时提供启发。 自上世纪中后期开始,育儿临床医学家戴维·安德雷格 (David Andereg) 就对美国父母的育儿焦虑症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他发现,疫苗的应用和医学的发达,大大降低了孩子因病死亡的概率,这原本是一个更加安全的世界,但年轻的父母们却表现出与社会进步完全相反的焦虑感,以至于一项抽样大数据调查表明,超过2/3的年轻父母认为现在育儿要比过去困难得多。之所以会出现这种与社会发展逆向而行且愈演愈烈的趋势,安德雷格认为,这很有可能是因为孩子的变少,以及新手父母的无知,“更多孩子的出生,会削减父母的焦虑。和多子多孙的前辈人相比,只有一个或者两个孩子的父母会更长久地沉溺于育儿焦虑中。”但显然,没有一个父母会因为想要降低育儿焦虑而生育更多的孩子。在家庭文化正在发生根本变化的今天,人们迫切需要那些切实可行的实操性方案,以摆脱那些层出不穷的不确定性恐惧带来的焦虑感。 近日,在北京大悦城的上海三联书店,尹建莉和陈美龄两位各自广有拥趸的家庭教育专家,就焦虑时代的父母不该做什么,该做什么展开了分享,给出了各自的答案。尹建莉是中国家庭教育领域标志性人物,在父母群体中知名度极高,她的代表作品《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行销全国,总销量据说早已逾千万册。歌手出身的陈美龄,则被众人视为拥有正面教育方法的教育妈妈和教育家 (她本人则认为,自己的教育方法与正面教育方法或有相似,但更应该称为陈美龄式教育方法) ,曾经成为香港教育局局长民间呼声最高的候选人。在顶级教育大咖的名头之外,二人同样是令人敬佩的母亲:尹建莉的女儿不仅高考超出清华本科线20分,后来还就读于美国常青藤名校读研。陈美龄更是将三个儿子都送进了斯坦福大学,自己还在期间拿下了斯坦福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尹建莉 (左),教育学者,作家。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硕士,“尹建莉父母学堂”首席导师。尹建莉的代表作品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最美的教育最简单》等。她曾从事一线语文教育工作十二年,现从事家庭教育研究及写作,创办有“尹建莉父母学堂”,被视为中国家庭教育领域标志性人物。 陈美龄 (右),日本歌手、随笔家、小说家。陈美龄作为歌手红遍东南亚,与山口百惠、邓丽君同时代,曾因一曲《原野牧歌》红遍中国。她因兼顾工作和家庭,引发全日本历时两年的“美龄论争”并登上《时代》周刊,这一事件成为日本实现《男女同酬学同机会法例》和女性产后休假制度的原动力。陈美龄的代表作品有《50个教育法——我把三个儿子送入了斯坦福》《人生的38个启示》《家长不要做的35件事》等。 孩子该不该上课外辅导班? “孩子拥有自我肯定力才是教育的基础” 上不上课外辅导班,是父母们绕不过去的一个坎儿。甚至对于一些父母来说,辅导班不是报不报的问题,而是报几个的问题。学校的教育家长无法插手,课外辅导班就被寄予厚望,父母们希望可以借此摆脱焦虑。但效果究竟如何,完全是见仁见智。 “我要带孩子去辅导班吗?”对于这个问题,居住在日本东京的陈美龄给出了一个答案——“我的三个孩子从来没有上过辅导班。” 众所周知,日本是典型的“学历社会”,这跟日本独特的终身雇用制度有关。在日本,应聘者的最终学历和母校排名很可能要决定他一生的职业发展和收入水平。此种现实背景下,很多高中生宁可选择复读一两年也希望能够考入有限的几所知名大学,竞争压力之大可想而知,校外民营补习辅导学校 (学習塾) 因此应运而生。根据一份源于日本经济产业省的特定服务业统计调查可知,虽然近年来家庭平均教育支出金额在下降,但是校外补习辅导行业的规模却在持续扩大。在日本,有超过两成的小学生,超过一半的初中生都在参加校外辅导。但陈美龄却在新作《家长不要做的35件事》中,用一个小节的内容明确提出不要勉强孩子上课外辅导班。她本人表示,“对孩子最重要的就是自由玩耍的时间,孩子可以从玩耍中学到人生中所需要的各种东西”,因此一定要保证孩子每天一个小时的自由玩耍时间,“要让孩子觉得每一天都是好玩的,觉得人生是非常有价值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