薇薇安·嘉辛·佩利在《游戏是孩子的功课》一书中阐述了游戏的重要性。佩利在儿童早期教育领域享有盛誉,她原本是一位美国幼儿园教师,退休以后,佩利花了大量的时间与世界各地的一线学前教师对话,希望老师多给孩子说故事,还给孩子游戏的空间。在她看来,在游戏中学习,是孩子的本能,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到人生各个阶段都需要的思考、语言和想象力。 《游戏是孩子的功课》(作者:[美]薇薇安·嘉辛·佩利;译者:杨茂秀/译出版社:云南出版集团公司;版本:晨光出版社 2018年05月) 尹建莉同样是不上课外辅导班的主张者,表示女儿只上过二胡才艺班。尹建莉说,女儿绝非是因为天生表现好而“不需要上”,而是因为自己给予了孩子足够的自由,让孩子有充足的自我支配时间,“功课不要像大山一样压住孩子,让孩子从这个补习班出来马上进入另外一个补习班,一点时间也没有。这其实是在消耗孩子,等于把家长的压力转嫁给孩子了。” 简单的一句不上辅导班,并不能解决所有父母的焦虑。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是,如果别人的孩子都上辅导班,自己的孩子成绩并不算优秀,不上辅导班,不进行强化怎么办? “成绩不是最重要的。”陈美龄说,爸爸妈妈一定不要追求分数,而应该教会孩子好学、自学、活学,提高孩子的自我肯定力。所谓自我肯定力,陈美龄将其解释为:积极接受自己、肯定自己、评价自己的能力。陈美龄认为,让孩子拥有自我肯定力,是教育的基础。那么,如何提高孩子的自我肯定力呢?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要比较。如果父母拿孩子与他人作比较,孩子的“自我肯定力”就会降低,“只懂得和别人比较的人,是一辈子都无法满足的。” “别的妈妈送孩子到辅导班,我也一定要送”,在陈美龄看来,这正是一种比较,“用人家的水平标准来看我的孩子是不是一个优秀的孩子,是不是聪明,是不是好孩子,是不是乖。不可以这样!如果一定要比较的话,和自己比就行了。今天的我是不是做的比昨天好一点?明天的我想要做的好一点,今天的我要做什么准备?”陈美龄认为,这样教孩子,才可以让他们用自己的速度去成长。 “直接问孩子要成绩,只反映了你作为家长的虚荣心,作为家长的焦虑。孩子真正的需要是爱,给他自由,让他自己安排一切事情。”尹建莉认为,父母对孩子的成绩斤斤计较,反而是对孩子能量的一种消耗,“成长期是孩子积蓄能量的重要时期。所谓积蓄能量,就是我关注我自己,我快乐,我自由,我做我感兴趣的事。”她以女儿为例,坦言女儿上小学时成绩不好,但她并没有为此着急,“我为什么要完美的分数?她考八十分又怎么样?重要的是她很快乐,她喜欢阅读,干什么事情有自己的主见。” Tips: 父母不该做: 拿孩子与他人做比较,勉强孩子上课外辅导班 父母应该做: 增强孩子的自我肯定力,给孩子自由玩耍的时间 如何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 “让孩子看书,但不要刻意教他认字” 在人人都需要阅读的当下,阅读的重要性和作用自不待言。那么,怎么样让孩子喜欢上阅读呢?从几岁开始阅读才合适呢?错过了3-6岁的阅读敏感期,还可以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吗?诸如此类的问题不胜枚举。 从几岁开始阅读才合适呢?陈美龄给出的答案是:零岁。“我生完孩子,把他带回家,还不能坐,还不能翻身的时候,已经开始陪他一起看绘本。”陈美龄说,虽然当时自己也是半信半疑,但等到孩子的小手可以动的时候,就已经在催促自己,等到孩子可以说话的时候,他们已经可以背书了。 “不要令孩子讨厌文字。”陈美龄说,对于每一个人,文字都是成长路上不可或缺的东西。怎么样才能培养孩子喜欢文字呢?在《家长不要做的35件事》中,陈美龄将其分成了三个要点:首先是让孩子“爱上读书”。接着,让孩子“用游戏的方式自学文字”。最后,让他们学习“跟得上这个时代的文字。” 陈美龄特别强调了喜欢文字“不一定是看书”,但在喜欢文字以后,找自己喜欢看的书来看是自然而然的事情。陈美龄将对阅读的选择权还给孩子,“孩子知道自己是谁,喜欢什么。”尹建莉补充说,父母可以为孩子选择,但同时也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你可能选择了五本书,他有三本喜欢,两本不喜欢,听孩子的就行。” 那么,如何让孩子认字呢?尹建莉认为,父母可以从月子里就让孩子看书,但不要刻意去教孩子认字,“文字的东西是很美的,要让孩子早早接触。但补习班式的刻意去教孩子认字,会破坏孩子对文字的兴趣。把认文字当做玩游戏,孩子会非常喜欢。” 《家长不要做的35件事》(作者:陈美龄金子和平;版本:上海三联书店2019年04月) “人生下来都是喜欢学习的,一生下来我们就在学习东西。喜欢文字的话,老实说成绩一定会好。”陈美龄将文字比作一个道具,“通过文字可以得到很多情报,可以学习新的东西。只要他有道具,不需要妈妈,不需要老师,不需要学校,他也可以学习,他就会知道 (文字) 很重要,有了文字就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他就会自学,自觉自动地去看书,看网上有什么故事。”尹建莉也强调了人天生喜欢学习这一观点,“这个信念的建立特别重要。很多父母之所以焦虑,可能是因为自己出于各种原因不爱学习,所以理所当然地认为孩子也不喜欢学习。”对此,陈美龄说,“我们总认为学习是苦的,由于我们有这样的认知,潜意识里觉得学习是不好的,会把这种思想带出来,这不好。人总是想要获取新知识的。之所以不喜欢学习功课,是因为在功课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了不快乐。儿童的天性其实是喜欢学习数学、喜欢学习语文、喜欢学习化学的,所以你要有信心,这样你的焦虑就会降低很多。在焦虑的时代,坚信这一点非常重要。” Tips: 父母不该做: 打破孩子对学习的兴趣 父母应该做: 让孩子自由地选择阅读 遭遇校园霸凌,父母和孩子该怎么办? “没有欺凌者,就没有被欺凌者” 去年9月,一家非营利民营机构发布了一份《中国家长教育焦虑指数调查报告》,通过统计分析、对比验证有效回收的3205份问卷,该报告显示,社会环境因素以71.31的分值成为国内父母焦虑指数最高的领域。而这其中,校园安全和手机上瘾问题更是众多焦虑因素中的焦点,也就是说,父母对于孩子人身安全的焦虑程度远超学习成绩,特别是孩子年龄较低的父母群体中,这一比例更高。 现实生活中,受欺凌一方的父母远比欺凌一方的父母更为关注欺凌行为,但陈美龄不这样看,她提出,“一定要改变这种思维”,欺凌者的父母更应该关心自己的孩子。“校园欺凌 (霸凌) 是很严重的问题,一定要跟他的爸爸妈妈说清楚,因为欺凌不是在学校里学到的,基本都是家里存在问题。”陈美龄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阐述,欺凌产生的原因正是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