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坚持以生为本,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根据《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要求,结合学校电子信息特色,通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积极探索“互联网+教育”的路径,打造新时代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 教育部科技司委托的课题“教育信息化相关任务和内涵研究”第三次工作研讨会在西电召开 深化“互联网+教育”培养制度变革——修订本科生培养方案。围绕以学生为中心、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教育体系,修订本科生培养方案,更加注重新时代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实现“三个打通”——打通学生的价值、知识与能力,打通课堂教学第一课堂、课外活动第二课堂和实践教学第三课堂,打通“教”与“学”。 ——重组优化教育教学机构。成立本科生院,按照学生入校、培养、质监、就业、服务等环节,下设招生中心、计划中心、运行中心、质监中心、信息资源中心、综合办公室、服务中心、教育中心、拓展中心等部门,通过培养综合素养高、能解决复杂问题的学生,构建能力先于知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通的教育支撑体系。 推动“互联网+教育”行动计划实施 ——推动教学过程升级。结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的深入广泛应用,促进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改革,实现“以学生为核心、多维度培养”的信息化时代教学过程(即实施问题导学、探究式学习,采用“线上预习+大课精讲+小课讨论+线下大作业”的教学方式)。 ——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培训。加强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的教学能力,构建信息技术、知识传授和教学方法相融合的新型教师队伍。以本为本,举办西电首届本科教育教学节,开展新时代本科教育大讨论活动,探索构建互联网时代下支撑一流本科教育的制度体系、流程体系和岗位体系,建立以学生为中心、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础的教育体系,全面提高师生对教育教学改革的认识,打造与新时代教育规律同频共振的一流本科教育。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新时代本科教育大讨论动员大会召开 探索“互联网+教育”协同配合模式——探索构建“互联网+思政”教育模式。打造“老夏说课”栏目,结合学校专业特色、深挖红色资源,实施“红色筑梦”育人。 ——探索构建“互联网+新工科”教育模式。建立AI(人工智能)引智基地,积极推进AI(人工智能)支持下的跨学科融合,推动传统的工程教育提升,助力新工科的创新发展。 ——探索构建“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深化素质教育,通过广泛动员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研究式学习,以赛促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与工程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促进青年创新人才成长。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子第四届“互联网+”全国总决赛获三金一银一铜 构建“互联网+教育”环境资源体系——构建互联网时代下的环境建设,实施学习空间提升工程。目前学校已建成智慧教室59间,同时实现全校所有377间教室的全过程常态化录播规模化建设。打造该校智慧图书馆,将原有传统的自习室改造为多功能自习区,设有研讨间、上网区、低语区、禁声区等功能区域,满足师生多重需求。构建智慧书院,改善书院环境,使学生处处可学、时时可学。完成教育资源共享与在线教学服务平台建设,实现教学资源采集与共享、在线教学全流程服务及实时记录、互动、监测与预警(目前建设课程数6620门,课程资源总时长5258151分钟,建课教师数1899人,在线学习学生数27593人)。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智慧教室投入使用 ——实施信息化资源服务增效工程和课程倍增提质工程。建立本科教育教学资源服务“云平台”和教学信息技术服务中心,引入国内外优质课程资源,实施课程数量倍增计划,满足学生课程“自选”需求,实现优质资源共享(目前该校已有国家精品课程9门,陕西精品课程66门,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线课程23门,引入优质MOOC课程65门)。创新“互联网+教育”评价保障措施 ——开展教学激励保障工程。通过出政策、设岗位、评荣誉,使用教师之名者必行教师之事,营造全员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良好氛围。实施数据驱动的综合评价体制,基于教学大数据采集,考核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掌握情况,并引入第三方评价,实施教考分离,督促改进学习能力培养方式方法。改革学生毕业要求标准,以完成四学年课程的毕业要求,变为以修满学分为标准的毕业要求。 ——提升教师考核要求。教师考核通过的必要条件从能讲一门课变为讲好一门课,倒逼教师不断提升教学能力。利用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手段,建成本科生学习数据分析平台和学生大数据资助平台,建立以大数据为支持的教育科学决策和治理新机制,积极探索有效支持提升教育体系治理、教育政策制定、教育教学改革及学校管理能力现代化的新方法、新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