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全国 福建

教育

旗下栏目: 教育 体育 网络 军事

从公益和儿童视角 看在线教育走向何方?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人气: 发布时间:2020-07-01
摘要:北青新闻,娱乐,社会,体育,财经,生活等全领域内容

从公益和儿童视角 看在线教育走向何方?

2020年开年的新冠疫情大大刺激了远程教育发展,“全民线上教育”一度成为热词。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教育者们有怎样的洞察,不同地区、认知水平的学生呈现怎样的状态?“全民在线教育”带给我们怎么样的"危"与"机"?我们是否站在未来教育的拐点?

基于这些热点话题,为了进一步论证远程学习和在线教育的发展趋势,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下属看见未来·儿童智库,于5月20日举办了“联结与隔阂——疫情下在线教育的机遇与挑战”论坛,本次论坛是看见未来·儿童智库2020年四季论坛中的首秀,聚焦“在线教育”话题,促进跨界交流。在今年的8月14日,智库将举办“无界学习——看见未来素养教育峰会”,邀请国内外资深教育领域专家,线上、线下同步举办大型论坛。

从公益和儿童视角 看在线教育走向何方?

本次论坛邀请到了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发展中心总干事庞宗平,学习共同体研究院院长陈静静,上海师范大学第二外国语学校校长李莉、未爱教育创始人曹蕾线下参与,另有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理事长潘江雪,山东大学哲学与发展学院社会学系教授李淼,哈佛大学教育学院讲师、青草公益发起人向芯,青童教育学院创始人王雄等学者线上参与。集合各方声音,对在线教育和远程学习在未来的发展,贡献智慧,并提出更高位、更宏观的政策设想与建议。

潘江雪:后疫情时代的下一个话题—社会情感教育

开幕式中,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理事长潘江雪提到,在线教育的好处是可以使知识的传递和个性化的学习变得更加便利,但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也会削减了人和人之间真实的情感连接和互动。

在疫情期间,大家都担心自己是否会患病,害怕越来越不可预测的未来。所以我们也跟同龄人之间相互的疏离了,孩子们没有办法出去游玩,也很少有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这些都可能会扰乱孩子们正常的心理的安全感,也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关注社会情感教育方面的知识和技巧。

潘江雪在发言中引用了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苏珊·大卫指出了情绪敏感度的重要性的演讲内容。强调三点后疫情时代教育者们应该关注的方向:

首先,认可和接纳孩子的情绪。允许孩子们可以好好的去感受情绪,让他们知道情绪并不可怕,情绪是来来去去的,而我们也可以从其中学到很多。

第二,要给孩子时间和鼓励。所谓信任比帮助更重要,就是要给到孩子足够的时间,让他们有机会去谈论自己的情绪。家长和老师也可以讲讲自己和孩子类似的经历,让孩子知道自己也并不是孤单的。

第三,和孩子们一起头脑风暴,共同想出可以采取的行动,让孩子自己提出解决方案,这样也能有效地提升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同时,家长和老师也应该锻炼自己的情绪敏感度,认可和关照自己的情绪。

庞宗平:智能设备是教育资源共享的“最后一公里”

从公益和儿童视角 看在线教育走向何方?

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发展中心总干事庞宗平,分享了疫情期间真爱梦想在基金会所支持的体系内学校进行的在线教学现状调研成果。

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发展中心总干事庞宗平

参与在校教育的学生普遍认为,在线教育对他们的视力会有影响,卡顿时常发生且严重影响学习状态,师生之间不能见面导致互动减少,这也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学习。

对于家长来说,首先担忧的还是也是孩子的视力受到影响;第二,家长也害怕孩子沉迷网络。没有家长在监督的时候,孩子是不是去打游戏了?是不是去看其他的学习无关的内容?这对家长来说都是信息盲点。第三,家长缺乏有效的监督,并为此感到焦虑。

相比之下,从老师的角度来看,他们比较关注课堂本身,比如师生互动不充分;难以判断教学成果;以及布置和检查作业难的情况时有发生。

虽然在线教学有很多缺点和不足,但对于智能设备在教育中的使用和发展,庞宗平持有非常积极的态度,他认为智能设备是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前提,也叫“最后一公里”。他认为,疫情给了这一领域的发展前所未有的助推作用,在趋势不可逆的情况下,智能设备的充分普及是弥合“数字鸿沟”的基础。为此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与支付宝公益基金会发起了一个项目叫“智学计划”,号召公众捐赠家里的闲置手机,集中配送给智能设备短缺的地区和学生手中。

陈静静:中国孩子需要摆脱虚假、狭隘的学习观

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学习共同体研究院院长陈静静博士,分享了基于网络调查的线上教育参与方调研成果。调研显示,教师的在校教学受到教师自身、学生、技术以及政策

从公益和儿童视角 看在线教育走向何方?

和外部环境几方面影响因素。

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学习共同体研究院院长陈静静博士

对于教师而言,教师普遍对自己的在线教学总体感知较好,认为在线教学不受时空的限制,有很多优势。但是事实上,老师们对于如何进行在线教学方面没有经验。绝大多数的老师都是模仿自己的线下教学,并不知道线上教学具体应该怎么教。90%的老师在这之前没有在线教学的经验,也没有朋辈可以模仿。

老师们还会参照空中课堂的教法,但空中课堂的教法也比较原始。因此,多数老师寄希望于专家能给出模型,指导他们什么样的教学是好的在线教学。在线教育刚开始是,很多老师感觉到技术问题很难突破,但是随着不断磨合,老师们大概在两个星期以后就已经可以适应了。但这里面有显著的群体差异:年龄在50-60岁、教龄21-30年的农村教师,是最为不适应的群体。

同时,老师们也普遍反映在线教育背景下,学生们学习自觉性不足,两极分化明显,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越来越弱,并且认为这对于在线教学是严重的影响因素。此外,平台没有办法满足所有的教学和学习的需求,批改作业效率低下,没有办法质量跟踪,体验课无法开展等等技术因素,也在影响在线教学质量因素榜上有名。

然而,当陈静静教授团队从学生视角展开调研的时候发现,孩子们的自我评估与老师的感受截然相反。

60%-70%的老师认为孩子不能自觉地进行在线学习,作业的质量也不高,但70%以上的孩子认为自己能够自觉地进行在线学习,而且75%以上的孩子认为自己作业完成质量比较高。

对此,陈静静博士提出了几条策略和建议:

责任编辑:采集侠

最火资讯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 福建

Copyright © 2015 新闻资讯门户站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