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全国 福建

教育

旗下栏目: 教育 体育 网络 军事

徐州教育扶贫点亮奔向全面小康的万家灯火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人气: 发布时间:2020-06-19
摘要: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全面小康,关注的不仅仅是义务教育阶段贫困人口的辍学问题,农村教育质量提升、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也成为更重要议题,需要创新型政策和方式加以

徐州教育扶贫点亮奔向全面小康的万家灯火

丰县汉皇小学足球队。

徐州教育扶贫点亮奔向全面小康的万家灯火

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学员优秀课评比。

徐州教育扶贫点亮奔向全面小康的万家灯火

营造师生全面发展的阅读环境。

徐州教育扶贫点亮奔向全面小康的万家灯火

老师在询问学校资助工作相关问题。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2020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优先稳就业保民生,教育、医疗、社保、就业均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推动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扩大高校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招生规模……

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全面小康,关注的不仅仅是义务教育阶段贫困人口的辍学问题,农村教育质量提升、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也成为更重要议题,需要创新型政策和方式加以解决。

乡村教育会衰落吗?怎样助力乡村振兴?这些极具“乡愁”的问题,在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背景下,格外引人深思。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对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育局党委委员刘艳进行了专访。

刘艳说:“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教育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和保障性作用。教育有希望,脱贫就有希望;教育有成果,小康就有战果。教育扶贫作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是发展大计,是民生大计,更是百年大计。”

乡村教育的诗和远方

乡村教育体现教育公平。在乡村振兴与城镇化进程中,学校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乡村教育却面临生源萎缩、生源流失、职业懈怠的问题。乡村教育的诗和远方在哪里?

刘艳说,徐州是江苏省唯一肩负资源型城市转型和老工业城市振兴双重任务的地区,相对贫困家庭较多。徐州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上下协同、精准发力。市县两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十分重视学生资助工作,构建了政府主导、学校社会广泛参与的“三位一体”资助格局,形成以财政投入为主,学校和社会投入为辅的经费筹措机制,逐步建立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补助费、学费减免、奖助学金、生源地助学贷款等资助政策,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覆盖的资助体系日臻完善。我市连续多年在资助人数、资助金额上居全省第一。

近三年来,徐州各级各类学校共为100.71万人次学生发放助学金,资助金额达6.66亿元,生源地贷款70791人,贷款金额5.68亿元,学生资助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

在当前推进教育改革和国家脱贫攻坚战略的新形势、新要求下,徐州努力做到将资助和育人有机融合起来,落实到人才培养这个核心任务上。

刘艳认为,在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学上的前提下,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多形式培养受助学生的科学精神、思想品德、实践能力和爱国情怀,引导受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实现成长成才。努力解决和回答好资助育人这一生动的实践课题和深刻的理论课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乡村教师的幸福成长

乡村的孩子,有很大一部分是留守儿童、弱势群体,他们需要的是改变命运最直接最有效的帮扶,是心里的温暖和爱抚;乡村的教师需要成长、肯定、认可与鼓励,并不是单纯物质和金钱的需要。如何助力乡村教师专业成长,培养幸福工作的能力,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问题。

刘艳说,要办有温度的乡村学校、有文化的乡村学校、有希望的乡村学校。办有温度的学校,也就是有爱的教育的学校,让老师有尊严、学生有梦想。做有温度的学校不是一种口号,也不是一种标签,它是发自内心深处对老师的真切关心,只要对老师关心做到了,他们能感受到并愿意付出。一所有希望的学校一定有一个非常优秀的教师团队,通过文化传承来唤醒教师幸福工作的能力。

针对乡村师资短缺,近3年来,徐州市教育局共组织名优教师下乡1000余人次,开设现场优质课450节、专题讲座120次,辐射全市百余乡镇,逾万名乡村教师受益。此外,建成市县两级乡村教师培育站104个,培育骨干教师3000余人,6万余名乡村教师参加了继续教育培训。我们也进一步加大对乡村教师的政策扶持力度,如乡村教师职称评审实行独立设组,近3年来,全市1359名乡村教师被评为中小学高级教师。自2018年以来,市县两级党委政府加大教师招聘力度,三年来,平均每年招录教师7000人,80%以上是乡村教师,有效缓解了我市乡村教师紧缺的局面。

2019年10月,徐州市教育局还设立“初心·坚守”最美乡村教师褒奖制度,并纳入当地政府慰问范围。全市4000余名乡村教师受到表彰。

2018年江苏省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显示,徐州乡村教师中喜欢或比较喜欢当教师的,小学约96%,初中约87%,分别比全省高7个百分点和11个百分点。88%的乡村小学教师和63%的乡村初中教师表示“不会转换待遇相当的其他职业”,也高于全省数据。

优质均衡推动乡村教育现代化

均衡教育发展是我国义务教育法的方向性要求,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内核,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如何才能公平合理地配置公共教育资源,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不断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从而真正地实现教育事业均衡、持续、健康发展,让农村享受城市优质教育资源?

刘艳认为,徐州市基础教育体量庞大、城乡二元结构鲜明。办好公平而有质量的乡村教育,保障大量乡村孩子享有优质教育,是徐州教育面临的时代命题。

全市2300多所中小学(含幼儿园),50%以上在乡村。村小和教学点数量占江苏省同类学校1/3,就读学生近22万人。

面对乡村振兴和新时代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新诉求,徐州教育充分发挥政策调控功能,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徐州一方面“建学校、招教师,补短板”;另一方面强内涵,提质量。徐州在区域内整体推进“学讲”计划过程中,与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合作共建课改实验区。在“校本课程建设”“中小学教材使用跟踪监测与质量提升”“深度学习教学改进”“初中综合素质评价”等项目引领下,我市教育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时,徐州积极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建构城乡一体研训机制;通过学校联盟、专家校校行等活动,为学校输入智慧支持;鼓励地方和学校把民风民俗植入课程和教学,建设有地方特色的高品质课程;坚持城乡一体、分类实施,通过“县县行”“校校行”“走乡村”等活动,将课改理念传到每个“神经末梢”。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整体提升。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责任编辑:采集侠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 福建

Copyright © 2015 新闻资讯门户站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