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对象: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博士生导师余胜泉腾讯教育副总裁、腾讯企鹅辅导总经理赵尔迪 2月17日,全国大中小学校推迟开学,2.65亿在校生普遍转向线上课程,有效保证了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目标的实现,在线教育用户规模快速增长。CNNIC调查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4.23亿人,较2018年年底增长2.22亿人,占网民整体的46.8%。面对巨大的在线学习需求,大中小学积极探索、互联网企业跨界进入,行业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 随着大中小学陆续开始返校上课,针对在线教育如何扬长避短发挥更大作用、新技术怎样更好地助力教育智能化、学校和企业如何合作共谋未来发展等问题,《人民邮电》报记者分别采访了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博士生导师余胜泉和腾讯教育副总裁、腾讯企鹅辅导总经理赵尔迪。 抗疫考验合格 标配之路尚待探索 记者:在线教育被认为具有两个优势:一是在线教育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升学习效率;二是在线教育可以改善因地域等方面造成的教育资源不平等分配问题,使教育资源共享化,降低学习的门槛。请问这两个优势在此次“停课不停学”的实践中得到验证了吗? 余胜泉:在线教育比较充分地支撑了疫情期间的教学,这两个方面的优势表现得非常充分。一是在老师和学生地域分离的情况下,在线教育重构了被分离的时空、被隔断的教和学的关系,使得原来要停摆的教学活动基本上能够持续下来,可以打一个合格的分数。二是充分体现了优质资源的共享。无论国家还是各个省(区、市)都动员了最优质的资源,比如国家教育云平台快速构建了全学科的优质课程体系、北京市在网上共享了几万个微课以及北师大组织了14000多名老师为学生提供开放性的答疑,充分反映出通过网络可以促进优质资源的流转及辐射。 当然,在线教育的直播课最主要的作用不是提高效率而是延续教育,起到了补偿作用。不能说在线教育比课堂教学还好,因为知识传输的问题可以通过在线教育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但是教育还具有社会性特征,学生上学也是走向遵循社会规则的过程。促进儿童高级思维的发展、社会能力的提升与情感的培养等工作,是永远不可能被在线教育所替代的。 赵尔迪:在线教育此次得到了实践的验证,过去数年教育信息化的积累,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实现落地应用。借助科技的力量,优质教育资源突破时空限制、得以规模化共享,使得全国学子同上一节课成为可能,实现了教育的公平化。 疫情期间,腾讯企鹅辅导邀请了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等单位的多位名师,定制1000余场在线免费的公益直播课程,涵盖家庭教学、素质教育等方面的内容,受到了全国学子的欢迎,播出课程超过100万节。 记者:请问开学复课后,在线教学会成为学校教育的标配、有机组成部分吗?线上名师讲课﹢线下老师答疑辅导的“双师模式”会成为学校,特别是师资水平相对落后地区学校的主流模式吗? 赵尔迪:今年特别指出要推动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要优化投入结构,让教育资源惠及所有家庭和孩子,让他们有更光明的未来。科技是教育的助推器和平衡器。经此一“疫”,教育科技首次大规模深入核心教学场景,老师、学生、家长得以通过课堂实践体验到线上学习的优势,为未来创新教学模式的推出、“空中课堂”的常态化进行了可行性探索。未来,在线教育将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今年2月28日,教育部发布的有关通知,也强调要进一步做好在线教育、教学,既要明确当前线上教学“教什么”和“怎么教”,又要不断探索开学后课堂教学与线上教育的有机结合。 腾讯企鹅辅导正在推动这样的尝试,希望可以帮助到特殊地区、特殊群体。例如,患有失语症的罗茜,就读于成都一所特殊学校,希望能像同龄人一样正常参加高考,进入喜欢的服装设计专业学习。但是,特殊学校在课程进度安排上落后于正常高中,圆梦之路变得更加困难。罗茜报名了腾讯企鹅辅导的课程,通过观看直播、回放进行学习,成绩得以稳步提高。 为了保障广大师生的健康,同时不耽误毕业班学生的学业,云南滇池实验学校选用腾讯教育针对疫情推出的特色解决方案,在两小时内极速搭建起“空中课堂”进行远程教学,并充分利用学校的名师工作室资源,迅速组建了一支在线直播队伍。试播当日,全省500多名老师集体在线观摩了“公开课”。与此同时,滇池实验学校推动实施的“1﹢9”模式,即本校270多名应届毕业生及周边9所帮扶校的2000余名初三学子集体上线学习,为重点校和帮扶校之间搭建了一道桥梁,也给教育公平化探索提供了新的思路。这种“空中课堂”模式,对于云南这种地广人稀的地区而言,在时间成本节约、优秀教师培养及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分配等方面,均表现出很高的价值。 余胜泉:在线教育融入常规教学中、成为其有机组成部分,在大学是有可能的。因为大学生已是成年人,其心智比较成熟,具有较强的自我约束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而且大学教授讲授的知识更多是属于引导性的,所谓老师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实际上,在线教学在国外很多大学已是常态化,教授在外出差时会选择远程在线授课。这次疫情以后,我国的大学会意识到原来远程教学也能发挥重要作用,当我们的教育管理制度允许这种方式存在的时候,在线教学有可能会成为大学里面某些课程的常态化环节。 在中小学阶段,在线教学在部分学校中进行尝试是可行的,但是不太可能成为主要的教学方式。中小学教育既要教知识,更要育人。中小学生需要通过面对面的互动和群体间的协作等活动获得社会化成长,他们不仅要获得知识,更要参与和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最好的老师不是要直接把知识讲清楚,而是要提出问题、引导讨论,在学生们抓耳挠腮的时候再进行提示,让他们有豁然开朗的感觉。现在在线教学基本上是单向传输形态,在查缺补漏方面可发挥一点作用,但是对于常规课堂里面的教学中能起到的作用不大。 “双师模式”可以做一些试点性的应用,但是肯定不会成为主流。因为教育面向的对象不同,老师的讲课内容、表达方式就会完全不一样。农村和城市的教学对象不一样,城市的名师讲得再好,对农村孩子的帮助也不会大。 新技术推动智能化 技能教育领域大有可为 记者: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信息技术的应用,将对在线教育及相关的学习场景、学校教育等方面产生什么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