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公开发布。《意见》提出,建立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机制。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建立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当前,城乡教育差距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城乡教育一体化深度融合发展面临哪些难题?破解乡村教育困境,应如何均衡配置教育资源?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张爽认为,教师质量的差距是城乡教育差距的重要一环;有关教育发展的基本观念需要厘清并重塑;正确认识资源并重视资源的供给、转化与创生。 教师质量的差距是城乡教育差距的重要一环 中国经济时报:城乡教育差距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张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教育的内容与手段、教育组织形式与管理体制,最终影响教育质量。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个严重障碍,其主要表现为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制度、城乡之间的户籍壁垒、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等方面,在教育领域里,就体现为城乡教育发展的差距。近年来,国家一直在着力解决农村教育发展的“短板”,如通过“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工程”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推进集权取向的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改革,上移农村义务教育的财政负担主体,并持续对农村义务教育进行倾斜性投入,在教职工编制标准、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学校建设标准等方面推进城乡统一,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现象已经基本消失,公用经费投入的差距也不再是导致城乡教育质量差距的重要因素。那么,城乡教育差距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第一,教师质量的差距。 城乡教育质量差距的一个主要表现就是教师质量的城乡差距。与城市相比,农村学校教学条件较为艰苦,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更为复杂,而且因为规模问题教师在职业发展方面空间较为有限,教师待遇较差,这些现实问题使得较为优秀的教师更多集中在城市和县镇,农村学校优秀教师“留不住、引不进”。我们都知道,没有高质量的教师,再多的硬件投入都无法从根本上改善教育质量。完善教师待遇提升保障机制,大力提升乡村教师待遇,采取有效措施吸引高素质人才到农村学校教书,已成为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意见》着重谈了有关于教师的问题,如“鼓励省级政府建立统筹规划、统一选拔的乡村教师补充机制,为乡村学校输送优秀高校毕业生。推动教师资源向乡村倾斜,通过稳步提高待遇等措施增强乡村教师岗位吸引力。实行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县管校聘’,推行县域内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和城乡教育联合体模式”,都充分说明了教师质量的差距是城乡教育差距的重要一环。 第二,升学机会的差距。 本世纪初我国基本实现普及义务教育以后,城乡义务教育就学机会上的差距已非城乡教育差距的主要问题。然而“有学上”不等于“上好学”,入学机会的公平只解决了起点问题,远远没有解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的问题,入学机会的公平不等于有质量的教育。教育是一个连续性和累积性的过程,高质量义务教育的缺位,导致了学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机会降低。诸多实证研究显示,改革开放至今,城乡学生升入高中和大学的机会不平等有扩大趋势。因此,后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相比,在升学机会尤其是升入高水平大学的机会方面有较明显的差距。国家已经实施相应的政策解决这一问题,比如在高考招生政策上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教育大省的教育录取率;实施高校农村单独招生专项计划、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和地方专项计划,努力形成保障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长效机制。 第三,家庭支持系统及社会资源体系的差距。 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把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力量有机结合从而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是实现教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前面已经谈到,家庭经济性因素已经不是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但是家庭支持系统和社会资源体系的差距在教育质量中的影响效应越来越大。比如家庭教养方式、家长对教育的期待、家庭文化资本、社区资源水平、社区文化环境等成为城乡教育质量差距的主要因素,它们能否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是解决农村教育质量问题的关键环节。 有关教育发展的基本观念需要厘清并重塑 中国经济时报:城乡教育一体化深度融合发展面临哪些难题? 张爽:我国社会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成为破解城乡二元体制结构、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当前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要求。与其相对应,教育的城乡二元结构深刻地影响着城乡教育发展,破除城乡教育二元结构也已经成为当前教育领域深化改革的重要命题,城乡教育融合的理念越来越凸显,打破城乡教育间的制度壁垒,构建开放的城乡教育一体化制度体系,消除城乡教育的隔离,促进城乡教育开放互通、协调融合和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加快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的趋势已经不可阻挡。那么,城乡教育一体化深度融合发展面临哪些难题呢? 第一,教育发展观需要重塑。 教育事业的发展不仅是数量的增长,我国教育事业在数量规模上有令人满意的发展,但在结构优化、质量提升等多样性的内涵要求上并没有获得同样的进步,在从数量到质量、规模到内涵的转型阶段,“观念障碍”是需要解决的基础问题,有关教育发展的基本观念需要厘清并重塑。 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好的教育具有内在一致的特征,以人为本、尊重规律,立足本土、协同育人,但教育发展并非只有单一模式,也不是“城市中心主义”,而是综合的、系统的、整体的、内生的、可持续的。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是通过一体化的方式提升农村教育质量,实现内涵式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好教育”只有“城市教育”一种形态,也不意味着乡村教育的发展只能复制城市教育的路径。乡村教育应该立足乡村实际需求,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和发展观,充分挖掘内涵和资源,突出特色,依托乡土文化,寻找适合乡村教育发展的特有路径,进而重塑乡村社会生态。 第二,现有制度框架有待突破。 制度为人们提供了行动的基本框架,在对行为进行规范和制约的同时,也规定了行为主体的权力、责任、义务和利益分配等。现有教育发展主要仍是建立在城乡二元结构基础上的,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深度融合,必须打破城乡教育二元结构的制度瓶颈,一方面要改革教育外部的户籍制度、财政制度和问责制度,另一方面要改革教育内部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评价制度。以北京市城乡学校一体化管理改革为例,学校一体化管理存在多个管理主体,纵向来看分为三级,包括市、区县和中小学,从横向来看,每一层又包含多个主体,市级包含市教委及相关职能部门,区县级包含输入区县政府、区县教委及相关职能部门,输出区县政府、区县教委(高校),学校级包含输入学校和输出学校。在学校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如何理顺各管理主体之间的关系,明确各自的角色定位与职责,并建立有效的决策机制、协调机制、激励机制、评价机制等,对保障学校一体化管理顺利开展,促进城乡学校一体化、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第三,资源配置方式亟待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