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 方正证券。 观点摘要 我们认为市场对于中国建材(03323)价值认知存在显著的预期差,具体表现为: 1、中期视角来看,公司的杠杆压力有望转化为低融资成本下的资金优势,足以支撑本轮资产置换、业务扩张带来的竞争能力提升,同时相应也会伴随着公司资产质量的优化; 2、公司是熟料产能资源化的最大受益者,现有产能置换政策下产能质量提升潜力最大; 3、从公司的成长性来看,公司在水泥产业链依然具备较好的发展潜力,主要来自于水泥竞争力的提升、骨料和混凝土产能的扩张。但是我们认为,公司的发展潜力不止于水泥产业链,公司在泛新材料领域依然具备巨大的发展空间,比如锂电池隔膜领域和碳纤维领域,发展空间广阔。 同时,中国建材的现金价值有望中枢提升。 1、现在和未来的杠杆效果:企业杠杆适度降低,资金成本显著下降、盈利能力下限提升且波动降低的情况下,合意的杠杆水平会降低财务费用同时显著提升经营成效。 2、我们认为按照目前的盈利能力和对应的商誉减值进度,公司有望在未来数年内完全将商誉完全“挤出泡沫”,公司的资产质量有望进一步提升,中国建材的商誉金额有望快速达到非常合理甚至是低估的状态。 3、从2018年开始,中国建材的经营净现金流较海螺水泥的领先有扩大的态势。 我们认为从绝对估值的角度,中国建材的整体市值显著低估。即便考虑到现阶段公司真实盈利能力尚未充分显现,相对估值也是明显偏低,我们首次覆盖给予“强烈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房地产需求大幅下滑,基建需求不及预期,市场竞争格局恶化,水泥价格显著下降。 正文 1建筑材料领军企业蓄势待发 1.1 两材合并,打造建材航母 2016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材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34号)出台,明确提出“支持优势企业搭建产能整合平台,利用市场化手段推进联合重组,整合产权或经营权”,最终提升生产集中度,扭转经营困局。2016年8月22日,国资委宣布批准中国建材和中国中材实施重组,两材合并进入实质操作层面。行业巨擘中建材集团和中国中材集团最终走向联合,成为建材领域的“航母”级企业。 2017年9月8日,中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及中国中材股份有限公司刊发联合公告,宣布两家公司订立合并协议。2018年5月3日,合并后的新中国建材H股正式上市交易。 此次合并由中国建材股份以吸收及换股方式与中材股份实施合并。中国建材股份将向香港联交所申请根据合并协议拟发行的中国建材股份H股在联交所上市及准许买卖;中材股份将从联交所退市及注销登记。每1股中材股份H股发行0.85股中建材股份H股,换股后,中材股份的全部资产、负债、业务、人员、合同及其他一切权利和业务将由中国建材股份承接与承继。 1.2 多项业务引领行业 公司在多项业务方面产能规模位居世界第一。截至2018年末,公司水泥产能约5.21亿吨,位居世界第一;商品混凝土产能约4.60亿立方米,位居世界第一;石膏板产能24.70亿平方米,位居世界第一;风机叶片产能15.85GW,位居世界第一;玻璃纤维产能249.7万吨,位居世界第一。 公司在玻璃纤维产业链实现全覆盖,从原材料到玻璃纤维、玻璃纤维制品、复合材料、终端应用均有布局。其中,中国复材和中材科技旗下的风电叶片业务居于行业领先地位。 公司在石膏板行业布局领先,旗下北新建材为石膏板和配套轻质龙骨龙头企业,实现较高的市场占率有和完备的产品线和销售线布局。 2对公司认知的预期差何在 2.1 资产质量中期稳步提升 公司报表端的问题似乎十分明显,公司目前拥有世界规模最大的水泥和混凝土产能,这些产能大多是通过并购重组的方式纳入公司麾下的。而大规模并购重组带来的巨额商誉和沉重的财务费用负担一直是资本市场疑虑的问题,并且从实际经营情况来看,公司盈利能力的释放确实也因为上述原因受到了较为明显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