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嵘看来,“创新”是回答这一问题的关键词。以新媒体的方式开展理论宣传工作,传统媒体要尝试多手段、融合性的创新表达。在现场,李嵘播放了RAP歌曲动画《砥砺奋进的中国精神》,其中将各种时代精神,以受年轻人欢迎的手绘、动画加上RAP的方式播出,当天在澎湃各个平台总累计播放量达到3000万。 对于创新,李嵘总结出七大方面的具体要求:一是要尊重互联网的传播规律,二是坚持技术进化,三是对用户需求进行研究,四是提高新闻传播时效,五是坚持内容创新,六是提高用户规模,七是引导互联网舆论。他认为,坚持这七个方面的创新将给媒体融合转型带来一个不一样的收获。 李嵘还说,在新媒体与理论工作一体化过程中,传统媒体也要正确认识并坚守自身的核心优势,运用优秀的采编业务能力,不断大规模的持续性输出高质量报道。 ●字节跳动媒体合作副总经理王恒 用好短视频提升网友共鸣度 王恒在《短视频助力理论宣传工作》的主旨演讲中说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短视频因为更具情感化和代入感,成为广受欢迎的内容传播形式。他特别强调,抖音已经成为年轻网民的聚集地,是“到群众中去”、“贴近群众需求,在服务群众中引导和凝聚群众”的重要阵地。会用、用好新的传播渠道,结合热点、潮流元素,可以有效提升主旋律、正能量内容的传播效果。他还说,短视频在发现正能量、传递正能量方面也有其独特优势。 演讲中王恒举了两个例子:一是展现国家发展成就,能够激发民族自豪感的内容题材。如抖音平台上发起的“我的选择我的路”话题挑战,秀出自己“上学的路、下班的路、为梦想努力的道路”等各类创意视频,总播放量超过80亿次。二是讲述凡人故事、奋斗精神的话题。如“奋斗吧!我的青春”挑战,通过展示普通人的普通故事,青年人的青春故事,激发情感共鸣。以短视频方式展示老照片,分享父辈的奋斗历程、自己的青春故事。他说,用户在参与过程中,将自我价值、亲情温暖、社会进程汇聚成了30.1亿次播放的正能量暖流。 ●喜马拉雅政务电台总监朱燕 让声音覆盖更多场景和人群 朱燕在主旨演讲《有声政务的想象力》中提出,声音作为唯一的伴随性媒介,可以覆盖到更多的场景和人群,所以将声音放到特定的环境场景中进行精准定位,并辅以通俗的内容,将在线上、线下的结合中取得不错的传播效果。 她介绍了喜马拉雅平台几种比较成功的政务节目类型:一是短资讯类,做资讯类的政务节目,要注意的要点首先是时长短,其次是一定要有重点、时效性强;再配上好标题,带来轻松感。二是政务类科普节目,此类节目的切入口要小,内容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出发;其次要有知识点,一档节目既有趣又有知识比较容易火起来。三是民生类,教育、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等内容,永远是老百姓关注的重点。这些内容虽然看上去比较枯燥,但是如果进行比较好的演绎以后投放到特定的场景中,自然而然就会有人来听。四是文化类,百家讲坛的节目,现在仍然有非常多的受众,用声音的形式把它做成精品,例如保存的CD,也会更加受欢迎。 “我们希望公共服务或者政务信息也能像水和电一样随取随用。”最后,朱燕提出了对于有声政务节目的愿景。 【镜头】 嘉宾用手机记录现场演讲的精彩内容 嘉宾为精彩演讲喝彩 日报新媒体小编进行现场直播 论坛开始前,嘉宾阅读《厦门日报》 【声音】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叶燊: 论坛是跨界的也是跨区域的 随着5G应用的加速推进,万物互联的时代已经到来,媒体生态和传播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理论工作也迎来全新的挑战和机遇。理论工作者面临时代课题:如何抢占思想理论阵地?如何把“有意义”的东西说得更“有意思”,推动理论工作时代化和大众化? 厦门理论工作者敏锐捕捉时代动向,把握新形势新要求,于2015年创办厦门论坛,到今年已连续举办五届,一届比一届内容更丰富,成果更丰硕。它是主动作为、创新突破的实践,是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的成果,是线上线下结合、业界学界互动的平台,获得了业界充分肯定,被誉为“全国理论与新媒体深度融合的风向标”。 从上一届开始,福建省委宣传部作为厦门论坛指导单位,全程参与了厦门论坛有关工作。我们相信,中央媒体代表、全国思想理论界知名专家学者以及全国兄弟省市、全省各地市理论界人士汇聚一堂,深入研讨,交流观点,思维碰撞,将凝聚更多共识,结出更多硕果。我们更相信,厦门论坛不止是理论界的,也不止是新媒体界的,它还是跨界的,展现出互联互通、融合共生的强大力量;厦门论坛不止是厦门的,也不止是福建的,它还是跨区域的,展现出共建共享、融合共赢的广阔空间。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厦门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江曙曜: 创新融合实效 论坛不断向上向善 从2015年至今,厦门论坛已经连续举办五届。论坛一路走来,一步一个台阶,不断向上向善,有三个关键词。 首先是创新。厦门论坛因创新而生,因创新而兴。厦门论坛是创新应用互联网思维的成果,是理论创新在移动互联时代的实践,是积极推进理论工作时代化、大众化的举措。 其次是融合。厦门论坛从议题设置到嘉宾邀请,从直播互动到宣传报道,将“融合”贯穿全过程各环节,可以说做到了理论工作与新媒体、技术应用与内容生产、业界与学界、线上与线下的“四个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