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报范围包括14.3平方公里的遗产区和99.8平方公里的缓冲区,遗产构成要素包括公元前3300年-公元前2300年的城址,功能复杂的外围水利工程和分等级同时期的墓地(含祭坛)等,同时一系列以象征其信仰体系的玉器为代表的出土文物也为其内涵及价值提供了有力佐证。 ■ 解读 珍稀濒危候鸟保护的不可替代的自然栖息地 该遗产地位于东亚-澳大利西亚水鸟迁飞路线(EAAF)的中心位置,每年有鹤类、雁鸭类和鸻鹬类等大批量多种类的候鸟选择在此停歇、越冬或繁殖。其中受胁物种数达23种,几乎覆盖该迁徙路线所有的25种受胁物种;迁徙路线的16处潮间带水鸟生物多样性关键区域中,有7处位于黄(渤)海区域。 在这片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潮间带滩涂上,全球极度濒危鸟类勺嘴鹬90%以上种群在此栖息,最多时有全球80%的丹顶鹤来此越冬,濒危鸟类黑嘴鸥等在此繁殖,数量众多的小青脚鹬、大杓鹬、黑脸琵鹭、大滨鹬等长距离跨国迁徙鸟类在此停歇补充能量。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认为,这里是珍稀濒危候鸟保护的不可替代的自然栖息地,具有全球突出普遍价值。 盐城地处江苏沿海中部,位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北翼,拥有4553平方公里的中国最大沿海滩涂面积,同时拥有珍禽、麇鹿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但作为近海生物重要栖息繁殖地、鸟类迁徙中转站的滨海湿地,一直是我国湿地保护的“弱项”,长期以来因为围填海等人工项目导致面积锐减、生态破坏。 2016年,江苏盐城正式启动黄海湿地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盐城黄(渤)海湿地作为江苏省首个世界自然遗产申报项目,同时也是长三角城市群中唯一一处具备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潜力的区域,受到高度重视。推动黄(渤)海湿地申报世界自然遗产,被写进2018年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去年4月,国务院正式同意盐城黄海湿地作为2019年国家申报世界自然遗产项目。 据盐城当地媒体报道,盐城黄海湿地申报世界自然遗产项目以来,实施了越来越精细化的保护工程。为防止保护区附近的风电场对回归的鸟类造成干扰,相关区域全覆盖安装鸟类监测雷达;在保护区的核心区内,视频监控24小时“站岗”,5架无人机海上“守护”,对沿海滩涂实施一级管控。分布在缓冲区、实验区的数家饲料加工厂等企业全部被强制拆除。 今年1月首次发布的《中国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状况白皮书》显示,通过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江苏盐城等地的湿地生态状况明显好转。 将对黄(渤)海候鸟栖息地制定专门保护规划 作为我国第一块、全球第二块潮间带湿地世界遗产,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此次“申遗”成功,填补了我国滨海湿地类型世界自然遗产空白。 和中国其他所有17项自然遗产及复合遗产不同的是,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大部分遗产地为海域。此前,在我国全部世界遗产中,并无涉及海洋类自然遗产。即便是在全世界,海洋类自然遗产也很少。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曾多次倡议加大对海洋遗产地的保护,黄海沿岸候鸟栖息地也被国际评估专家多次提及。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此次“申遗”成功,也可以称为中国的世界自然遗产从陆地走向海洋的开始。 今年6月,《盐城市黄海湿地保护条例》正式审议通过。日前,国家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申遗成功,今后将对该遗产地制定专门保护规划,采取更加严格的保护措施,更好地为候鸟提供生态良好、资源充沛、栖息安全的迁徙驿站,使其成为东亚-澳大利西亚水鸟迁飞路线乃至全球候鸟栖息地保护的典范。 黄(渤)海候鸟栖息地 简介: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申遗项目范围涉及我国黄(渤)海多个候鸟栖息地。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第一期范围,包括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部分区域、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境、江苏盐城条子泥市级湿地公园、江苏东台市条子泥湿地保护小区和江苏东台市高泥淤泥质海滩湿地保护小区。 ■ 关注 古泉州刺桐史迹成下个申遗重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