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网泉州6月20日电(通讯员王荣灿)“检察机关结合对象实际,开展针对性的帮教活动,真正起到了挽救、保护的社会效果,值得点赞。”日前,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检察院在办理一起故意伤害案时,将涉案人员有暴力倾向的涉罪未成年人界定为“普通关注”,开展亲职教育和临界预防工作,取得了良好的帮教效果。 据了解,该院结合未成年人犯罪惩处社会热点,积极探索罪错未成年人“分级处遇”机制,结合不良行为严重程度、人员类型、家庭情况等因素综合考量,将罪错未成年人分为“重点关注”“普通关注”“轻度关注”三类干预级别,根据干预级别开展谈心谈话、心理辅导、志愿服务等差异性帮教45人次。 同时,建成“雨后阳光工作室”未检标准化办案区,设置沙盘咨询、认知训练等“两室三区”,并有蓝天心理咨询、丰泽司法社会服务中心提供专业心理支持。联合综治、教育等10余部门会签“临界未成年人网格化帮教”工作意见,建立司法机关干预、网格员监管、政府部门联动、社会公众及帮教机构参与的临界预防体系,去年以来共通过该模式考察帮教临界未成年人12人次。 此外,该院还依托未成年人司法社会服务中心,通过签订帮教协议购买服务的形式,组织罪错未成年人监护人开展“亲职教育”辅导讲座28场,及时引入情商训练、心理疏导、沙盘模拟等干预方式,针对不同特点、不同程度、不同年龄的帮教对象开展个性化、差异性帮教,先后组织到义工型服务基地、社区等参与各类志愿服务活动150余人次,帮助8名因案失休学的帮教对象重返校园,安排15名帮教对象到企业型基地上班,且无一再重新犯罪。 “通过开展差异性、针对性的罪错未成年人帮教工作,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发生率有效降低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也得到了有效保障。”该院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在临界预防、亲职教育、分级处遇、保护处分等制度机制下功夫,切实提升未检预防、帮教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