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全国 福建

泉州

旗下栏目: 福州 厦门 泉州 莆田 宁德 漳州 龙岩 三明 南平

泉州:神隐之城(下)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6-22
摘要:当刺桐城被马可波罗称作“光明之城”的时候,此地“四海舶商诸蕃琛贡,皆于是乎集”,来自世界各地的“市井十洲人”带来香料、布匹,也带来了自己的宗教。

如果你愿意在清晨就离开被窝,前往泉州市区南门的天后宫,会见到其他游客绝对无缘一睹的景象。

泉州天后宫是国内现存建筑规格最高、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妈祖庙,据说台湾及东南亚超过90%的妈祖庙都是从这里分灵出去的。妈祖崇拜其实是一种海神崇拜,宋元之交泉州港崛起,作为海上先民为征服海洋战胜自然力的精神需求,妈祖身上寄托了一代代泉州人以神力驾驭自然的希望。时至今日,尽管科学技术已经发展到了与当初不可同日而语的水平,但泉州人寄托在妈祖身上的希望却从未消失。

泉州:神隐之城(下)

始建于宋代的泉州天后宫 本文图均为 贾福山 摄

我到的时候其实已经迟了,时针指向早上7点半。天后宫门前三位老者或蹲或坐,正用闽南话愉快闲聊。正殿前的广场上,一群大妈正翩翩起舞,音乐声并不大,仿佛怕惊扰了大殿里安坐的林默娘。而正殿和后殿之间则被一群大爷占据了,手持太极剑一招一式学得起劲。东西两廊各有一对交谊舞练习者,嘀哒哒嘀哒哒嘀哒哒……大家仿佛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所在之处是国内现存建筑规格最高、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妈祖庙,据说台湾及东南亚超过90%的妈祖庙都是从这里分灵出去的。

不下雨的日子里,每天清晨6点多,这些老人就来了,未必有什么求托之事,只是非得点香诵经做完早课,再喝上一泡铁观音,一身的脉络方被打通,才算是正式开始了这一日。

一个地道泉州人的一日就是这样的,从寺庙开始,也在寺庙结束。

泉州:神隐之城(下)

大年初一开始,人们纷纷前往天后宫“乞龟”。围着53800斤大米垒成的巨型“米龟”摸一圈,沾沾喜气的同时也为家人祈福。元宵节后,这些大米将分发给有需要的群众

那日去崇福寺,正是如此光景。

傍晚5点半,这个位列泉州三大丛林之一的古寺大门洞开,人迹渺然,唯有从大雄宝殿内传来呢喃的诵经声。循声而至,见大殿内晚课正紧,僧人和信众跪满一地,手捧经书吟诵不已。当是时,白天的暑热褪去,夕阳正好,斜斜照在拜庭一侧的“暮鼓催人生白发”七个字上。半晌,晚课毕。男男女女、三五成群走出大殿,脱下居士服,一番谈笑后才各自散去,重新投入俗世的生活。

当刺桐城被马可波罗称作“光明之城”的时候,此地“四海舶商诸蕃琛贡,皆于是乎集”,来自世界各地的“市井十洲人”带来香料、布匹,也带来了自己的宗教。谁能想到,这个小小的城市曾经同时容纳了佛教、道教、伊斯兰教、景教、印度教、摩尼教、基督教、天主教和拜火教……并以“宗教博物馆”之名闻名于世。

泉州:神隐之城(下)

泉州古代七座城门之一的朝天门

天后宫前德济门外的聚宝街、万寿路富美码头是宋元时期进出口货物的集散地。据记载,11世纪时南门内外“异货禁物堆积如山”。13世纪(南宋)时太守游九功拓地增筑翼城,“沿江为蔽,以石成之”,城内外商业繁荣,有“画坊八十”、“生齿无虑五十万”。13世纪城门附近更加繁荣,“四海舶商诸蕃琛贡,皆于是乎集”。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市井十洲人”带来香料、布匹等货物的同时,也带来了自己的宗教。众多的宗教们在此地生长、传承,同时也进行着一定程度的融合。

我曾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看到过一块出土于宋代德济门遗址的石碑,它一面刻着古基督教的莲花十字架,另一面刻着伊斯兰教的云月图,这种组合以前从未发现。站在空无一人的展厅里看它,诡密又震撼。

虽然小城里信仰十分复杂,但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当地人取实用心态,各种宗教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渐浸透到民间信仰中去,形成如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况。我曾造访过城北县后街、模范巷交界处的白耇庙,因奉祀毗舍耶(印度教洋山神,泉州人称“白狗神”)而得名。

早在1930年,来自德国和瑞典的两位学者就证实了庙中焚纸炉上的两方石刻内容是古代流行于锡兰(今斯里兰卡)的印度教神话故事。这座经泉州地方史学家吴文良先生考证并确认由“锡兰人兴建的印度教寺庙”,历经漫长的岁月,所祀之神也日益复杂。现庙中除白狗神之外还祀奉杨六郎、玄天上帝、田都元师和文昌帝。庙门处甚至安置了一面木质太极图影壁,专程陪我到此游览的泉州民俗达人谢敬雄解释说,因庙门正对路口,太极图起到阻挡“路冲”的作用。

类似这样的一庙多神、一庙多教,在小城极为常见。开元寺寺门正对面的影壁背后隐藏着一条叫象峰巷的小路,沿小巷走约6、7分钟便到了铁炉寺。此寺原为五代时期节度使留从效的炼铁遗址,后迁至象峰巷重建,如今寺内主祀释迦牟尼、观音,同时供祀吕洞宾、三夫人。佛教信仰与民间信仰在同一座庙宇里和谐共存。

当然,最最不能回避的,还有开元寺。在这个始建于唐初垂拱二年的佛教寺院里,处处留有印度教的痕迹。铺着花岗岩石的拜庭,左右八株高大的古榕,它们粗大的树干和暴突的根宣告着他们的年龄。古榕树下摆放着几座宋代的石刻经幢和石塔,上面雕刻的人像面容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雨后依然端详。香客往来,恭敬地在香炉里插上香烛,袅袅青烟回旋而上。

这样一片古木森然之中,一不留神就会错过大雄宝殿前拜坛须弥座束腰部那73方印度教人面狮身青石浮雕。它们离地只三四十厘米,要想看清楚,须得完全蹲下来。这一只毛发蓬松、四足立地,那一只头盘三层螺髻双耳垂肩,右脚还持有一朵莲花……经过时光冲洗,这些浮雕大多已经面目模糊,你甚至可以伸手抚摸那些不甚清晰的线条,用手指勾勒它们的轮廓。

即将跨入大雄宝殿时,同行的朋友指着大门顶上“御赐佛像”的石雕门楣石告诉我,它其实来自1281年马八儿国人挹伯鲁马尔创建湿婆神庙。又指给我看殿内屋顶大梁上那24尊人首鸟身的“妙音鸟”。它们脱胎自印度教人首鸟身的音乐神“迦陵频伽”。飞天艺术在唐代处于鼎盛时期,形成了“飞天乐伎”与“妙音鸟”两种类型,前者出现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画里,后者只存于泉州开元寺,唯此一处,别无分店。

泉州:神隐之城(下)

开元寺大雄宝殿大梁上的24尊“妙音鸟”
责任编辑:采集侠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 福建

Copyright © 2015 新闻资讯门户站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