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坚持生态优先,建立严格系统的生态管护新模式。通过强化资源监管、实施分区管控、构建智慧平台、严格责任追究五大措施,构建了管理智能化、管控严格化、修复科学化、责任明晰化的自然生态系统管理新模式。 (四)坚持协调发展,建立互促共赢的保护发展新机制。健全产业引导,加大生态保护补偿,规范社区建设,开展生态移民,引导社区参与,破解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林农增收的矛盾,促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五)坚持全民参与,形成共建共享的生态文明新理念。大力传播国家公园理念,培育国家公园文化,广泛开展自然教育,完善开放共享机制,逐步形成全社会参与国家公园建设、支持国家公园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联合整治工作情况 《武夷山国家公园条例(试行)》施行以来,围绕“山上抓资源保护,山下抓违建打击”两个管护重点,不断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一)加大巡查力度,落实监管责任。实行网格化管理,以执法大队为责任主体,建立支队、大队、中队三级网格监管体系,定区域、定人员、定职责、定任务、定奖惩,推动关口前移、触角下延,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巡护管理体系。同时,强化日常巡护,对武夷山国家公园重点地带开展“拉网式”巡查和复核工作。据不完全统计,条例施行以来,累计组织巡护2000余人次,巡查总里程3万多公里。 (二)健全联防机制,汇聚保护合力。成立武夷山国家公园联合保护委员会,制定《联合保护委员会章程》和《联合保护公约》,建立管理站与所在乡镇政府联保联动工作机制,强化国家公园生态资源保护力度。出台《武夷山国家公园资源环境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方案》,建立资源保护执法快速反应机制,对乡村规划区内的“两违”、毁林种茶等行为,由国家公园管理机构和所在地政府实行联合执法,提高执法效能。 (三)持续开展整治,严厉打击犯罪。联合武夷山市委市政府开展三轮茶山集中整治行动,建立日常整治机制,累计整治茶山7800余亩,完成造林复绿6500余亩。持续开展“两违”整治,及时发现和制止“两违”行为,配合武夷山地方政府拆除“两违”60处、面积近1.8万平方米。严厉打击其他各类破坏生态环境行为,《条例》施行以来,共办结行政处罚案件21起、处罚24人、罚款14.36万元;共立刑事案件36起、刑事拘留27人,逮捕18人,起诉24人;查处治安案件8起、治安拘留6人。 (四)加强司法合作,形成高压震慑。建立武夷山国家公园法律顾问制度,启动国家公园区域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检察监督专项行动,南平市检察院在管理局设立驻国家公园检察官办公室,加快推进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开展破坏资源环境刑事案件现场公开审判,强化自然资源司法保障。特别是去年以来,与省法院、省检查院、省森林公安联合开展国家公园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违法犯罪专项打击行动,集中侦破一批大要案件,并采取巡回审判、庭审直播等方式,扩大法治效果,有效遏制各类破坏生态环境现象发生。 一、司法利剑护航碧水丹山 生态司法实行“三审合一”,2017年以来全市两级法院共审结涉生态环境刑事、民事、行政和非诉执行案件2082件。一是突出刑事打击,依法惩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如去年南平中院审理的被告人伍瑞华等15人盗伐林木、滥伐林木、妨害作证、强迫交易案,被告人多次结伙实施毁坏、盗伐、滥伐国有或集体林木,先后破坏林地600余亩、林木蓄积量达3100立方米,影响极为恶劣,是一起典型的“毁林种茶”达到敛财目的的恶势力团伙犯罪,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二十年不等。南平法院采取刑事责任和经济制裁同时并举,运用最严格司法手段保护武夷山国家公园外围周边地区的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该案入选2019年度全国法院环境资源典型案例。二是大力支持公益诉讼。对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双重处罚,收到较好的震慑教育效果。如南平中院审理被告连某侵权责任公益诉讼案,在判处刑罚的同时,又判其赔偿生态服务功能损失136.4万元。仅2019年11月28日,南平中院就组织集中宣判了6起涉武夷山国家公园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三是倾力保护“武夷品牌”。南平中院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审判职能,为武夷岩茶品牌保驾护航。如诉被告武夷山善颖茶业有限公司侵害商标权案件中,依法判处被告立即停止生产、销售利用地名侵害原告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既避免了利用地名商标的垄断经营,又保护了同业者商标的合理使用,并助力营商环境的优化,该案被入选2019年福建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十大案例。 二、深化完善生态司法“南平模式” 近年来,南平法院持续深化完善“惩治·修复·联防”生态司法的尝试,被省委《八闽快讯》编发简报肯定。一是强化以案释法。积极参与当地党委、政府开展的违规违法开垦茶山、畜禽养殖污染、非法采砂、非法采矿等专项整治,深入一线案发地集中宣判案件68件100人,有效保障了南平生态高颜值。二是重视立体修复。依法发出“补植令”“管护令”,探索创新复绿补种、增殖放流、巡山管护、巡河守护、认购“碳汇”、社区服务等修复方式,责令补种、管护林木7136亩,投放鱼苗175万尾,筹措生态公益资金56.9万元,认购“碳汇”6万元,70%以上受损生态环境得到及时修复。三是加强联防联治。构建多元化解纠纷机制,与市林业局、司法局等部门共同建立涉生态纠纷诉前化解机制,形成覆盖市、县、乡、村的涉生态纠纷诉前化解网络,设立诉前化解办公室20个,妥善化解涉生态纠纷382起。去年8月,市中院、市检察院、市森林公安局还联合制定《关于联合开展打击破坏武夷山国家公园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违法犯罪专项行动的通知》,进一步加大对武夷山国家公园生态系统和濒危野生动植物的安全保护。四是扩大宣传教育。运用网络直播庭审1320场次,召开新闻发布会12场,发布生态环境典型案例20个,编印《为子孙后代留下美好家园》《生态保护司法指南》等宣传手册8500份,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中央媒体多次报道南平生态司法工作。今年4月,建瓯法院向涉非法采砂的四被告发出社区服务令,责令被告人“现身说法”,参与当地的生态保护宣传,以达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效果。 三、建立与增强生态司法教育实践基地传播力与影响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