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2035年深圳规划蓝图怎么描绘 十大思路曝光) 8月31日,《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编制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受聘仪式暨第一次专家咨询会在五洲宾馆举行。李晓江、欧阳志云、林坚等19位来自规划、国土、海洋、生态、智慧城市、林业、文化等各领域专家现场受聘,成为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为规划编制提供技术指导和专业咨询。记者从会上获悉,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的总体要求,以及自然资源部《关于全面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通知》的工作部署,当前深圳市正在全力推进《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下简称《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目前已经形成了初步成果。与以往城市总体规划有所不同,《总体规划》体现了新时代的特点:在编制理念上,此次规划以生态文明思想为基础,坚持生态优先,强调底线安全意识;在覆盖范围上,此次规划以全市域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范围,强调全要素全类型自然资源统一管控;在规划体系上,此次规划特别强调规划的传导与落实;在实施监督上,此次规划注重规划实施过程的动态调整,最大限度保持规划的弹性。 阶段成果 会上,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总规划师邹兵代表项目组介绍了规划阶段性成果,他表示,基于对深圳城市基础条件评估和发展趋势研判,项目组初步明确了《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十大规划思路。 ●明确四个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目标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10月视察广东的重要讲话和2018年12月对深圳工作的重要批示,贯彻落实《先行示范区意见》精神,增强核心引擎功能,朝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方向前行,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明确新时期深圳的战略定位为“高质量发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 值得注意的是,《总体规划》确定了四个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目标,分别是:强化城市的区域核心引领,实现更高质量的协调发展;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实现更有效率的集约发展;提升人居环境与城市品质,实现更加公平的和谐发展;保障生态环境与资源安全,实现更可持续的健康发展,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支撑、落实城市战略定位。 ●从描绘宏伟蓝图转为城市问题治理 《总体规划》直面深圳市发展的困境与挑战,更加注重城市发展的韧性和可持续性。更加关注全球气候变化、极端性气象灾害、水资源与能源供应对城市安全的影响,更加关注民生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短板,更加关注资源环境承载等国土空间开发保护面临的约束条件,探索高密度超大城市的城市治理模式。 ●构建全域国土空间生态格局 《总体规划》立足于区域生态安全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充分发挥区域绿地和水系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支撑作用,以山水林田海为基底,以生态廊道为隔离,突出“城海融合、蓝绿共生”的全域生态系统特点,构建完整的全域生态网络空间结构。 在加强生态修复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方面,《总体规划》要求,一是依据全域生态网络空间结构,强化基质生态斑块的完整保护,着力推动生态廊道、生态节点的修复建设;二是发挥河湖水系与湿地对生态系统的裙带串联作用,依托自然、连续、开敞的主干河网水系廊道织补山、海、林等生态斑块;三是深入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实施重要海域整体保护修复;四是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按照系统修复、分类施策、因地制宜的原则,统筹自然资源要素,实施重大系统性生态修复工程。 ●探索自然资源保护利用新模式 《总体规划》着力引导优化林地、湿地的空间布局,提升自然资源的游憩功能品质,让森林拥抱城市,让城市走进森林,让森林入城,让湿地入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创新高度城市化地区自然资源保护模式,在全国率先形成生态示范。 考虑深圳市耕地资源和社会经济的实际情况,按照现代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特点特点,《总体规划》将以耕地保护利用核心,探索现代都市田园建设,充分发挥耕地优质的农产品生产、科普教育、休闲体验、文化创意及景观等多元功能,构建多功能复合的现代都市农业,打造“深圳现代都市田园新名片”。 ●增强核心引擎功能,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在推动区域重要发展平台和重大交通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任务落地见效方面,《总体规划》提出: 一是共建粤港澳世界级一流湾区,以大都市圈为规划视角,以区域协同发展为重要规划内容,发挥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作用,促进深港深度合作,优化湾区中心城市分工协作,强化对珠三角外围辐射带动。二是积极推进深莞惠都市圈建设,充分发挥湾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创新区域合作模式,培育新兴增长极和重点功能区。三是一体化建设深汕特别合作区,高标准推进合作区规划建设和管理运营,全面完善合作区城市功能,推进科技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向东辐射节点、现代化国际性滨海智慧新城。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总体规划》要求,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打造具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优势,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发挥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的关键作用。 同时,《总体规划》提出,优化创新资源配置,重点补足创新链短板,推进一批重要发展平台建设。以创新空间引领构建高效的城市资源配置体系,有效推动创新要素合理配置、自由流动,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高质量发展。 ●通过陆海联动加强陆海空间耦合和管控 《总体规划》提出,实行陆海“大资源”的整体规划管控和资源配置,强调海岸带地区的陆海空间耦合作用,以海岸带为重点促进陆海功能协调与一体化发展,促进滨海资源的高效利用。深化研究海岸带地区陆域防灾减灾系统,通过加强海岸带地区陆域管控,形成符合自然规律的城市缓冲地区,有效保障城市功能和海洋生态安全。 划定功能分区,实现海岸带统筹协调。将原有的陆域、岸线、海域分头管理模式转为海岸带统筹管理,划分陆海主体功能区,生态空间强调生态保育优化,保障城市安全;生活空间强调公共优先,提升城市品质;生产空间强调产业集聚,促进产城融合。 加强海岸带建设管控,缝合陆海公共空间。结合不同岸段的生态敏感性和市民亲海诉求,划定海岸带建设核心管理区和协调区,实行刚性退线、分级分类管控。 划定统筹单元,层层推进陆海统筹。借鉴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经验,探索编制陆海一体的空间详细规划,从功能布局、配套设施、道路交通等方面综合考虑陆海需求,形成陆海整体空间格局。 ●探索符合深圳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