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刚刚,一份重要的文件发布!老龄化来了,中国好日子到头了? 一份重要的文件发布了。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 这份具有战略性、综合性、指导性的文件提出,从夯实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社会财富储备,改善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劳动力有效供给,打造高质量的为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体系,强化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科技创新能力,构建养老、孝老、敬老的社会环境等方面应对人口老龄化。 规划专门提出,把技术创新作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第一动力和战略支撑。 涉及人口、经济与社会发展,人口老龄化一直是舆论热议的话题,并常常被负面解读——老龄化将削弱活力、增加负担,阻碍经济社会的发展。 事实果真如此吗?人口老龄化到底是什么?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有何影响?其带来了哪些压力,又存在哪些机遇?今天库叔就来跟大家详细聊一聊。 文 | 安文 人口老龄化的含义是,伴随生育率下降与人均寿命延长,少年儿童与适龄劳动力人口数量及占比持续下降、老年人口数量及占比不断上升的动态过程。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达7%时,即进入“老龄化社会”;当这一比例达到14%时,即成为“老龄社会”;而当其达到21%以上的时候,则成为“超老龄社会”。【注: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也是衡量人口老龄化的指标之一。在国家统计局年度数据中,人口年龄结构一栏划分为0~14岁、15~64岁、65岁及以上,故本文皆将65岁及以上人群定义为老年人口】 (2011-2018年中国人口年龄结构数据 来源:国家统计局) 老龄化社会、老龄社会、超老龄社会,这是三个相互联系又各不相同的概念,不宜混用。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到6.96%,意味着自此正式迈入“老龄化社会”; 随后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老年人口逐年攀升,到2018年这一比例已达11.93%; 据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19年版)》中方案预测,2025年这一比例将达14%,届时,我们将进入“老龄社会”; 而到2050年,这一占比将接近30%,届时我国将进入“超级老龄社会”并一直持续到本世纪末。【注:联合国一般按照高、中、低和目前生育率四种方案对全球人口形势进行预测,本文涉及联合国人口预测的数据选取的皆为中方案。】 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我国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在2013年达到峰值10.05亿,随后开始持续下降,预计到2050年将降至8.3亿;受政策影响,0~14岁少年儿童人口在2011年略有反弹,但整体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从2000年的2.9亿降到2010年的2.2亿,而到2050年将进一步降为1.98亿。 1 谈“老”色变 针对这一进程,有了“劳动力萎缩”“人口红利消失”“养老黑洞”“人口危机”等各种看法。 不少专家与网络大V认为,老龄化将带来劳动人口减少、劳动生产率下降、养老负担加重、储蓄率下降等问题,阻碍经济社会发展。 概括来看,代表性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是人口总量面临萎缩,大市场优势渐失。 这类观点认为,我国总和生育率(即平均每个妇女一生所生育的婴儿数)一直徘徊在1.6的水平,明显低于人口自然更替水平的2.1,出生人口持续减少,人口总量将于2030年前后见顶,随后进入持续负增长。 人口增速放缓、人口总量面临衰退引发总需求急剧收缩,我国大市场优势将逐渐丧失,综合国力也将因此下降。 二是劳动力数量衰减,经济潜在增速下滑。 这类观点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奇迹主要得益于近乎无限供应的廉价劳动力。 适龄劳动力总量于2013年见顶,随后开始持续减少,直接后果是劳动力成本提升与劳动年龄结构老化,人口红利削减,经济潜在增速下滑。 三是老年人口增加,财政支出压力加大。 这类观点认为,我国老龄化速度快,老年人口规模大,且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社会生产力不发达,属于典型的“未富先老”。 政府与社会面临沉重的医疗与养老负担,将严重拖累国家财政,挤压政府对科技、教育等方面支出,甚至可能迫使政府提高社会税赋水平,因此增加企业负担,制约经济活力。 四是储蓄水平下降,资本积累不足。 这类观点认为,老年人口属于经济中的“纯消费型人口”,老年人口增加将带来国民储蓄率下降,对资本形成产生“挤出效应”,储蓄与资本积累不足必将制约经济增长。 2017年,我国国民储蓄率比2008年累计下降了5.8%,部分经济学家认为,老年人口增多是导致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 这些说法,看起来实在是有理有据,让人不由得不信服。 然而,正如世界银行(World Bank)2015年报告所说,“人口老龄化悲观论”认为只有人口结构在变化,而相应的公共政策、社会及个体行为却静止不变,这是对证据的片面性解读。 社会进入老龄化了,生产力水平就一定倒退? 可以再多看看其他证据和观点。 2 国力“发展中”,老龄“已发达”? 老龄化本身真的是个“坏东西”、代表着不健康的社会发展趋势吗?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轨迹来看,恰恰相反。 人口老龄化,是生育率与死亡率下降、人均寿命延长的直接后果。 这两方面指标是公认的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指标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其背后的深层原因是生产力发展与科技进步,具有一定的积极性与不可逆转性。 说人口死亡率下降和人均寿命延长具有进步性容易理解,生育率的下降为何也代表着社会进步呢? 在农业经济时代,每生一个孩子就多一个劳动力,尤其是男孩,被称为壮丁。 那时社会保障制度缺失,人们只能养儿防老,加之公共卫生条件落后、死亡率较高、避孕措施缺乏等因素,生育率普遍较高。 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生产力得到极大提升,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死亡率的显著下降及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等,人类的生育行为开始远离功利,家长对孩子的期望逐渐由增加家庭财富转变为长大成才,越来越注重孩子的教育与健康问题,抚养成本水涨船高,加上避孕节育技术的发展、女性对家庭和自身社会角色认知的改变等,民众特别是女性的生育意愿开始下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