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成都市产业发展白皮书(2019)》发布,着重介绍了成都“16+1”产业生态圈,其中包含了66个“区域边界清晰、产业特色鲜明、优质要素富集、体制机制专业、功能配套完善”的产业功能区,它们支撑着成都“5+5+1”现代产业体系向高质量发展。 将时间再回溯一些,10月15日,在成都全市乡镇(街道)行政区划调整和体制机制改革工作座谈会上,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范锐平指出,成都市委统筹规划了66个产业功能区,重塑了产业经济地理,但从微观层面来看,还缺乏与主体功能区战略和产业功能区建设相适应的空间布局、管理架构和运行机制。此次改革就是要聚焦产城融合、资源整合、错位协同,加快破解制约空间组织优化和先进要素聚集的行政壁垒,推动形成更有效率、更加协调、更可持续的空间发展模式和城市治理体系,增强城市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促进产业、人口、资源向重点优势区域集聚流动,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可以说,地铁正是成都促进产业、人口、资源向重点优势区域集聚流动、破解制约空间组织优化的重要工具。以地铁为代表的城市交通管网,正在让成都各产业功能区成为有机整体,“跑道”铺就,成都产城融合翻开加速腾飞的新篇章。 科技园地处怡心湖产城融合要冲 怡心湖片区占地面积约为12670亩,呈现出阿拉伯数字“7”的形状,从空间布局规划上,划分成四个板块,分别是活力运动生活区、湖滨中心商务区、学研创综合产业区、生态办公区。电子科大科技园(天府园)位于怡心湖“7”字内顶点,与活力运动生活区、湖滨中心商务区、学研创综合产业区三区衔接,地处怡心湖产城融合战略要冲。 电子科大科技园(天府园)是推动电子科技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育和高科技产业化发展的产业科技公园。园区总占地面积约460亩,规划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总投资约40亿元,主要布局集成电路、通信与物联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产业,构建从苗圃、孵化、加速器、规模化的完整的科技产业的生态链。 截至目前,园区已获得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军民融合科技服务机构(工信部、成都唯一)、国家西南技术转移中心工作站(四川省电子信息领域唯一)、国家级双创基地等资质荣誉,已成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国家队。 电子科大科技园(天府园)还是 “产业科技公园”的践行者,自规划伊始,一直参考借鉴国内外一流产业园区的发展模式与运营经验。园区内提供了兼具现代化属性和生态属性的独栋式办公楼,大量建筑融入优美景色中,对于注重保密性的集成电路、军民融合等高技术企业及高层次人才来说,是理想的工作场所。 有位从电子科技大学毕业多年又回归成都的蓉漂,在博客中这样描述电子科技大学科技园(天府园):我已习惯了在这里工作生活,仿佛又回到了多年前的学生时代,目标明确,动力十足。我通常会一大早就来到科技园,一边绕湖跑步,一边欣赏只属于我一个人的景色;中午在园区食堂,经常偶遇大牛教授,还和他们一同吃饭掰扯行业八卦;晚上也不必担心路途拥堵而疲于通勤,想什么时候离开随心所欲;有时遭遇难题无从下手,只消在园区内散会儿步,或者到八角咖啡坐一坐,十有八九便能理清思路…… 这种优美的办公环境,与怡心湖塑造环境优美的公园生态本底,打造舒适便捷的城市生活功能设施,提高城市宜居性的发展理念相一致。观其后续潜力,随着成都高新区的建设成熟,不少科创企业落户成都的选址,在向成都更南边的天府新区辐射转移,而电子科技大学科技园(天府园),已成为电子信息产业转移落户怡心湖区域的“蓄水池”。 天虎科技 程学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