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荟淞最近很兴奋,因为成都地铁5号线即将通车,而这将改变他的生活和工作:作为住在怡心湖附近的居民,到春熙路太古里逛街购物,他终于不用等红灯了;作为电子科大科技园(天府园)的招商经理,面对园区企业的员工关于通勤的抱怨,他终于可以挺直腰板了。 这种改变的背后,折射出成都双流怡心湖产城融合迈入新阶段。 破 局 天府怡心湖,是继锦城湖、兴隆湖之后,成都的第三个“产城湖”,作为成都产城融合的试验田,肩负重任。 怡心湖区域是成都南拓的战略要地,将其视作成都产城融合的“样板间”,别具意义。双流欲将怡心湖打造成集产业发展、商业居住、文化旅游于一体的产城融合、城景相融的高端城市新区。 产城融合,双流自有一套打法。 早在2017年,双流区就已提出了构建“一港两湖”三个城市中心的指导思路,即环空港城市中心、怡心湖城市中心、杨柳湖城市中心,三个中心节点通过城市主轴串联中心城区,向东融入天府新区。怡心湖被视为成都高新产业 “承上启下”之地——承接高新区的产业溢出,并成为带动天府新区产业集聚的桥头堡。 2018年,双流开始全力推动以公园城市为主要形态特征的城市新区建设,加快构建生命、生态、生产、生活“四生共融”新型城市形态。公园城市,强调宜居属性,这背后,正是双流意欲以新的“人城产”逻辑,来打造怡心湖产业新城。 传统“产城人”逻辑,产业是首要因素,走的是以“廉价要素吸引企业、企业吸引就业与人才”的老路,如此打造出的产业新城,往往环境不优、配套不全、职住不平衡,导致人才难以真正留下。而在“人城产”新逻辑下,人是首要因素,以优质的生态、生活环境“筑巢引凤”吸引高素质人才,再以人才吸引企业与生产要素集聚,从而实现城市的长远发展与繁荣。 具体到怡心湖区域的产城融合,如何破局?双流给出了自身探索:国际标准打造天府怡心湖,借力成都地铁5号线的规划建设,加大新城区人口流动集聚,同时居住配套和产业招商快马加鞭。人城产三方面一个不落,稳步推进。 格局初显 王荟淞从电子科大毕业后,加入电子科大科技园(天府园)项目,负责园区建设与招商工作至今,见证了怡心湖的“无中生有”。 初到这里之时,王荟淞还住在成都西门一品天下附近,最大的感受就是通勤艰难,“每天开车上下班,从羊犀立交上三环,再从剑南大道下三环,然后一条道抵拢倒拐。路上堵一个多小时,太恼火了!” 2014年年底,王荟淞注意到怡心湖周边多个住宅项目的开工建设,还听说了地铁5号线的规划,充满期待:“修的时候肯定要堵,但是修好了就巴适了噻!” 2016年,不堪通勤之苦的王荟淞,在南湖立交附近买了房,成了怡心湖板块第一批的购房者。那一年,正值地铁5号线施工最热火朝天的时候,怡心湖规划刚刚出炉,电子科大科技园(天府园)一期也建设完毕,集成电路、通信与物联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企业陆续入驻,成都商报还将科技园评为了“成都市十大创新地标”。 到了2018年,怡心湖的产与城初具规模。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首个工作站落地电子科大科技园(天府园),其所处的怡心湖西南隅,已成电子信息产业聚集之地,这里不仅有瓴盛科技、申威科技、新易盛、海威华芯、雷电微力等知名企业,中电熊猫G8.6项目、紫光成都存储制造基地项目也在附近相继开工。而怡心湖东北隅,知名房企如万科、龙湖、绿城、德商、中海、保利等,均在这里扎堆开发住宅项目与相关配套。 如今2019年底,5号线全部站点已完成交付,怡心湖蓄水在即,在周边购房的人不知更迭了多少批,而电子科大科技园(天府园),更是聚集了100余家电子信息行业企业,其中新经济企业占比90%,企业、人才聚集的磁场效应凸显。怡心湖的人、城、产,格局显现。 怡心湖规划效果图 翻开新篇章 在成都地铁管网的整体规划中,怡心湖地铁站周边5公里以内,有7条线路,8个站点,其中3座换乘站以及1条有轨电车。地铁5号线是区域内第一条通车的地铁,有3个站点接驳正在建设中的怡心湖,分别是南湖立交站、怡心湖站和龙马路站。 前不久,虎哥来到这三个地铁站踩点。从现场情况判断,南湖立交站周边发展得最快,生活配套包括住宅、商业及相关功能设施已初具规模;怡心湖站周边一栋栋高楼即将建设完成;而龙马路站,天府新区西南交大研究院坐落在此,周边工地热火朝天。 地铁对怡心湖的人才聚集作用明显。虎哥问王荟淞,5号线开通将对他带来什么影响,他说,“去春熙路,终于可以不甩红绿灯咯!”这句话反过来讲,从春熙路到怡心湖,也无需再纠结交通的不便。地铁5号线,成了怡心湖的“引人之渠”。 地铁还加速了怡心湖的产业聚集。“最近5号线将要通车的消息,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新的意向入驻企业。”王荟淞告诉虎哥,目前科技园一期招商基本完毕,二期即将开工建设,入驻意向非常多,不少高新企业因为看好怡心湖周边发展,早早就锁定了园区即将开工建设的载体。 人与产的聚集,推动了怡心湖区域的城市发展。不难预见,5号线的开通,将使怡心湖的“人城产”更加集中,而以5号线为代表的地铁管网,还将成都的各个产业功能区打通串联,让成都的产业协同更加紧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