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随机走访了揭阳多个工(产)业园区,生产情况总体正常,但也有一些企业已经停工,甚至是倒闭。在普宁科技工业园,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看到,早期规模较大的金星制衣公司所在地,已经被改造成了学校。在普宁市云落镇的一处园区,里面本有多家制药公司,生产车间还在,却空无一人,留下一片狼藉。在揭阳揭东经济开发区,一家名叫金宝利的不锈钢制品公司已经停工,厂房处于招租状态。 难,这是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在走访过程中听到的最多的一个字,出自民营企业之口。 普宁市2017年筹建的纺织印染环保综合处理中心已经投入使用,超过60家有牌有证印染企业已经入园,全面向园区集聚,集中治污。一些企业正在安装和调试设备,港资公司丽达纺织是其中之一。在原厂区,丽达纺织的印染生产线已停工多时,仅有织布的生产线在运作。“影响我们80%的产能,但为了环保,也支持这么做。”丽达纺织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公司的印染生产线已经迁往处理中心,但建设还未完成。” 类似丽达纺织,因为环保整治而受到较大影响的企业不在少数。当地知情人士透露,已有不少印染企业选择外迁,目的地为广西等地。也有更多的小规模印染企业被淘汰,退出了这个行业。 揭阳也在努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已明确转型升级目标,在着力引进精细化工、海工装备、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先进制造业企业。与此同时,揭阳市政府极为重视拟上市公司,而对不能上市或无意上市的企业较为冷淡。“我们公司没有上市打算的时候,政府基本不理我们。”一家正在进行股份制改造的揭阳公司董秘对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表示,“现在会主动为我们考虑了,待遇明显提高了很多。” 在普宁之外,揭阳已经15年没有新增上市公司,且上市公司数量偏少。今年初,揭阳修订扶持企业上市的若干政策措施,对拟上市公司分阶段给予资金扶持:市财政有收益的分两次给予共500万元奖励,市财政不受益的也可给予200万元奖励。 上市公司是实体经济的“基本盘”,地方政府普遍重视辖区内的上市公司。但是,仅仅通过促进企业上市,是不足以解决揭阳当前的经济困局的。ST康美爆雷,对揭阳及普宁当地民营经济是一个沉重打击,地方政府应努力恢复民企信心。要破解“普宁现象”,地方政府能做的,就是把中央政策落到实处,切实降低民营企业经营成本,激发民营企业活力,摒弃不正确的税收观、政绩观。揭阳及普宁后续营商环境会如何变化?证券时报·e公司将持续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