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分数近日陆续公布,知名医生集团创始人张强医生收到了大量想考医的家长和考生的私信咨询。6月24日晚8点,张强通过其微博与考生及家长进行了长达一个多小时的互动。 “中国医疗需要更多的优秀青年医生加入,才有未来。” 张强在一条微博中写道,在这条微博下面,他还回复了多位网友的评论留言。 ▌问:一名医生的成长路径是怎么样的,大概需要多少年才可以成为一名成熟的医生? 美国医学生本科毕业后才能报考医学院,而中国学生比较幸运,高中毕业就可直接报考。一名医生要经过至少5-10年以上的训练,才算可以独当一面,这具体取决于个人的勤奋程度、所处医院的培训机会,以及上级医师的带教水平。当然,做医生,悟性是重要的。 ▌问:学医学哪个专业好? 对于“好”的定义有不同的标准。如果说是收入的话,过去曾经有过“金眼科,银骨科”的说法。不过,做医生最大的收获是治病救人的成就感。如果你喜欢和人直接交流,临床医学是不错的选择。反之,可以选择辅助类专业,比如药学、医学工程等。 ▌问:我今年刚考上北医研究生,无奈在激烈的竞争下被调剂至全科专硕,对于未来的前途发展甚是迷茫,自己对专科还有强烈兴趣,但三年下来拿到也只是全科规培证,且目前国内全科发展尚不乐观,是否需要跨考博士完成自己的职业规划?或者说,跨考博士是否是一条可行的道路? 我看好未来的全科。要明白全科也是一门“专科”,把全科医生视为级别低,是错误和无知的。中国非常缺乏正规的全科医生。全科医生的机会很多,未来外资医院、全科机构都需要大量的全科医生,甚至成熟后可以自己创业办诊所。很多事情,往往歪打正着,成就事业。 ▌问:张老师,普通本科,医学影像学,如果不考研,未来真的会比考研的差很多吗?从长远来看,是建议考研,还是建议先工作。 如果有不错的单位,我的建议是先工作后考研,而且考研是锦上添花。理由有三: (1)实践中出能力; (2)经济独立很重要; (3)未来社会选人,能力高于学位。 ▌问:张老师,想问一下您对医学考博的看法。 一个人不能为了读书而读书。要想明白考博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是事业上需要更高的科研能力,读博可以选择。如果只是想作一名优秀的临床医生,考博就不那么重要。医生的临床实践很重要,不要因为读书而荒废其他方面的能力培养。我见过很优秀的博士,也见过读书变傻的博士。许多医院错误地把学位摆在能力之前,更可笑的是把“博士后”视为炫耀实力的东西。其实无论是否考博,指导思想就只有一个,让自己的临床能力尽快提高。 ▌问:张老师,我今年医科研究生毕业,找到了省会城市市级三甲医院的工作,同时也考上了省内一教学医院的博士,作为一名女生,有婚姻生育以及经济的压力,请问您有什么高见? 看哪个平台更能让你学到东西,哪个价值观和工作氛围更能吸引你。不要将就。 ▌问:张老师,请问大龄青年(35)对医学感兴趣,想学临床,你怎么看,学完后有出路么? 医学院学制和临床培训的周期很长,如果现在35岁开始学医代价会很大,35岁应该重点放经济独立上,医学可以作为业余爱好可以。 ▌问:男生读营养与食品卫生好还是读护理好,因为都喜欢 必须选一样主业,另一个作为业余爱好。男护士也越来越受用人单位欢迎。 ▌问:张医生您好,看贵集团在招聘专家助理时,要求有手术室背景。那应届毕业生在求职专家助理的时候,是不是有点儿困难呀? 我们的专家助理需要护理背景,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否则专家会被拖累。应届生的缺陷是临床接触不多、社会阅历浅,不适合马上进入医生集团,除非特别优秀。 ▌问:张教授,怎么看待江湖盛传的医生不让子女学医的问题? 传统医疗体系内的医生怨言比较多。某著名医院院长接受采访时说不让自己孩子学医,这是极其糟糕和不负责任的。作为一家医院之长,自己都不主张学医,你让员工们情何以堪?我可以告诉大家,我们医生集团的许多孩子都有白大衣,从小教育他们治病救人的意义所在。未来,好医生会非常稀缺! 随着近些年医生执业环境每况愈下,业界也一片哀叹“最优秀的学生不再学医”,同时医师希望子女从医的比例也很低。据2018年发布的《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显示,45%的医师不希望子女从医。 对于这次微博答疑,张强医生告诉“医学界”,参与的人数并不像他预期那样多。“但问答视频的播放量已经达到6万多,话题阅读量加在一起达30多万,说明很多人私下里都在关注这个话题。” 6月22日浙江高考成绩公布,前三名均出自医护之家,据媒体报道无一学医。张强医生认为,这种现象很正常,不应过度解读。如果这三位学生家长都是公立体系的医生,很容易理解,至少他们对现状不是很满,或者说他们的子女看到自己父母的状态不是太好,或者说他们本身不喜欢做医生,各种因素都有。
“如果这几个子女学医,父母非常支持,那就意义重大,或者说想学医,父母却强烈反对,意义也很重大。” 张强医生说:“如果是我们医生集团的孩子,我们将来会非常支持他学医。” 以上内容仅授权39健康网独家使用,未经版权方授权请勿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