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提升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优化“暖企”工作机制,紧盯200家重点企业(全区产值100强、外贸出口50强、纳税贡献50强),“一企一策”协助企业解决用工、资金、产业链等难题,加快培育更多主营业务收入百亿级的支柱企业。 开展成长型企业“树标提质”工程。加快培育一批技术含量高、成长速度快、产业模式新的科技型企业,催生更多产值超亿元的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更多中小制造业企业上规模,力争在制造业细分领域内培育一批“独角兽”“小巨人”企业。 深化质量强区建设。坚持“质量为王”价值导向,以健康食品、传统家具等制造业优势领域为突破口,支持企业参与标准化建设活动,推动新会区优势特色产品标准成为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大力实施品牌战略,鼓励企业参与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品牌价值评价,培育一批区域品牌和“新会制造”自主品牌。 聚焦改革 以“效益十条”抓提质增效 近日,《新会区推动高质量发展“效益十条”工作方案(试行)》(下简称“效益十条”)印发,明确将通过建立“亩产效益”综合评价体系等方式,促进低端落后的行业、产业、企业提升效益贡献,在2-3年内实现新会区经济发展质量、发展效率、发展动力及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综合营商环境明显提升,力争到2021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亩均投资达300万元以上,年亩均产值达350万元以上,亩产效益走在全市前列。 从“黄金十条”到“政令十条”,再到今年新推的“效益十条”,其背后反映的是新会区聚焦全面深化改革、狠抓经济提质增效的决心。 为了给高质量制造业腾出空间和容量,新会区在日前召开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暨工业投资促进大会上明确了几条聚焦改革的“硬杠杠”: 大力推行“制造+绿色”发展模式,加快新会区固废综合处理中心和崖门金属污泥资源化利用项目建设进度,加快完善“效益十条”细化方案,形成“以亩产论英雄”的鲜明导向。 大力提高工业用地承载力,以城郊—孖冲村级工业园升级改造为试点,用好“工改工”等政策,力争在“零增地”的基础上实现增资扩产,努力打造新会区“村改样本”。 大力营造全面开放新格局,提升大广海湾保税物流中心(B型)运营实效,加快推动不锈钢制品行业申报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力争形成新的外贸增长点。 聚焦项目 以“项目为王”抓有效投资 项目是稳投资、稳增长的“生命线”,是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新会区珠西枢纽新城公共配套设施12项工程启动建设,总投资超50亿元;第一季度工业园区建设项目集中动工启动仪式暨“两看两比”活动举行,启动项目总投资超70亿元;第二季度产城融合项目集中动工(签约)仪式暨“两看两比”活动举行,集中动工、集中签约项目共42个,总投资超341亿元……新会区紧盯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的目标,以项目为王,激活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池春水”。 文彦在新会区第二季度产城融合项目集中动工(签约)仪式上表示:“面对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想要打赢经济翻身仗,归根结底,要靠引入大型项目、落地优质项目。” 作为新会经济发展的主战场,银湖湾滨海新区管委会和新会区工业园区管委会全力抓好整体统筹和新项目建设,深入推进企业复工达产,重点摸清企业上下游配套复工情况,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复工,帮助企业达产满产、增效扩产,并开展常态化“暖企”,引导企业用好用足省、市“1+N”扶持措施和新会区“政令十条”“黄金十条”“效益十条”,帮助企业尽快渡过难关。 疫情期间,新会区工业园区管委会以“云招商”“邮签约”等模式,促成总投资60亿元的万洋众创城项目成功签约,并实现当月供地、当月动工的项目落地“新会新速度”。截至目前,三大万亩园区成功引进万洋、中南高科、芳源、东洋油墨等超30个项目,计划总投资约227亿元。 深江产业园、珠西新材料集聚区、粤澳(江门)产业合作示范区三大万亩园区已经成为“香饽饽”,吸引客商纷至沓来,昔日寂静的荒山成为繁忙的工地。 增强“抢”的意识、增强“拼”的意识、增强“争”的意识,新会全区上下根据市委、区委“打赢经济翻身仗”的部署要求,抢抓国家重点机遇,全链条加快项目建设,积极通过“云招商”“邮签约”“产业链招商”等方式,真正形成“建成一批、续建一批、开工一批”的生动发展局面。 江门日报记者/叶田 通讯员/陈继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