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实现订单量扩张、用户留存率和复购率的提升,追求多方体验、效率和成本最佳平衡,美团必须通过数字化建设提高计算机的运算速度,不断丰富算法模型。数字化建设对于商家和骑手利益都至关重要,可商家对于该说法的接受程度却极低。 2018年1月份,美团外卖和饿了么同时提高佣金率。当时诸多商家愤然离开,部分商家甚至开始开发小程序订餐。两个月之后,数据显示离开的商家不约而同选择回归。 归根结底,电商的驱动力是流量,作为国内服务电商平台顶级的流量池,美团外卖能给商家带来更多的订单。 流量对于商户的重要性早已老生常谈,当初阿里巴巴内部孵化出了围绕流量创收的阿里妈妈,为其贡献过约六成的收入。对于电商商家来说,保证金、软件服务年费、软件服务费仅仅是投入部分成本,真正的成本是来自于电商营销广告的费用。 阿里妈妈商户垂涎的钻石展位、直通车等产品,都要靠竞价排名。而竞价排名也能为商户带去更多实实在在的好处,女装品牌韩都衣舍的例子最为典型。 单是2019年双十一这一天,韩都衣舍全网交易额达到了4.7亿元,这是它连续第六年获得双11互联网服饰品牌冠军。 韩都衣舍推广中心经理袁明印2018年接受采访说:“韩都推广费大约占销售额的10%,今年11亿的销量,推广费就要一个多亿,这一个多亿花在什么地方——当然绝大多数在淘宝。”韩都衣舍店铺总流量中,付费流量的比例高达30%左右,其中直通车一次点击成本在1块到1.2元左右。大活动期间,韩都衣舍“主要是靠钻展把量冲起来”。 流量的价值,以及“流量从来都不免费”被体现的淋漓尽致。 第三则 无可否认,外卖平台的确能为餐饮行业带来收入增长,但相比各大上市的餐饮巨头,外卖平台真心是过得寒酸。 九毛九2016到2018年的翻台率呈下降趋势,分别为2.5/2.4/2.4 次 / 天。与翻台率趋势完全相反的是,近几年外卖在九毛九经营收入占比越来越大,2019年已经高达18.4%。这样的发展趋势,理论上为九毛九带来了节省铺面租金的空间,但九毛九近3年的经营利润却在持续上升,分别为16.2%,16.6%,17.3%。近两年,九毛九的毛利率均在60%以上。 2019年,海底捞外卖业务收入从2018年的323.6万上升到448.5万,同比增长了38.6%。正是由于外卖业务的崛起,海底捞经营毛利率近年下滑的势头放缓,去年经营毛利率仍有接近20%的水平。 呷哺呷哺2019年继续通过外卖平台拓展食材外送,以及即食火锅业务「呷煮呷烫」,发展新兴外送品类,增强与传统火锅外送的竞争优势。外卖业务销售额贡献了呷哺呷哺总收入的5%,该品牌2019年的毛利率为63.1%,连续两年超过60%。 与上述三家上市公司相比,美团盈利能力相形见拙。2017年美团亏损28.53亿元,2018年亏损85.17亿元,2019年才实现首次盈净利润46.57亿元。 美团给餐饮企业带来了收入增长,但自身却一直在经历着战略性亏损的煎熬。即便这样,各大商户仍旧呐喊“在美团卖得越多亏得越多”。 事实上从2015-2019年,中国外卖的年均增速为23%,外卖交易量占餐饮业收入的比例从4%提高到了16%。一个单位城市每天吃饭人口的体量相对固定,这就意味着外卖逐渐地、部分地取代了堂食。 商家并没有从缩小店面这个层面收紧成本,却赤裸裸的视店面成本的常年铺张浪费于不顾,转而攻击“在美团卖得越多亏得越多”。美团的佣金和线下店面成本还有一个本质区别:疫情期间线下门店无法开业,店面租金照样一分不少;而入驻美团外卖的商家只有产生订单才会衍生佣金。 美团外卖如此弹性的佣金政策,已经最大程度为疫情阴影下的商家“减负”。 正如美团外卖在官方公告中所言:“商家、骑手、平台从来就是一个唇齿相依的命运共同体”,疫情之下商家日子不好过,骑手的履约之旅也充满艰难险阻,而美团自身并没有通过外界谣传的高佣金独善其身。 20%的抽佣比例饱受诟病,可把美团的佣金放在电商大背景下一对比,该比例其实远没有大众想象得那么高。商家度过“寒冬”的关键不在于减佣,而在于通过流量实现订单量复苏。 (提示:以上内容为用户自行转载或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其内容的真实性与准确性,请慎重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