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将京沪高铁、公牛集团等1月20日之前发行的项目统计入内,则截至4月20日的年内IPO规模已经逼近10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96.36%。 年初至今的新冠疫情对一二级市场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但IPO市场仍然保持了相对的正常运行。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Wind数据发现,今年1月20日疫情扩散得到确认及防疫政策升级以来至4月20日的三个月内,共有55家公司完成了IPO,合计募资规模超过500亿元。 在上述55家IPO的企业中,有20家为科创板公司。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一数据意味着IPO的融资功能,尤其是对科创企业融资上市的支持,并未因疫情冲击而被打断。 此外,由于新三板精选层也在加速酝酿,而新的改革红利也被一些拟IPO企业所观望,目前已有不少在新三板挂牌的发行人宣布其创业板或科创板的上市计划改为精选层小IPO,这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对年内沪深市场的IPO规模带来分流。 疫中的“500亿” 新冠疫情的冲击并未影响到IPO市场的活跃。 55家公司完成首发挂牌上市,共计融资502.03亿元,这是在今年1月20日至4月20日的三个月内,国内IPO市场交出的成绩单,在去年同期仅有27家公司实现发行,募资规模为215.58亿元。 这意味着,虽然近三个月受到疫情及防控工作影响,IPO市场的规模却逆势增长超过100%。 如果将京沪高铁、公牛集团等1月20日之前发行的项目统计入内,则截至4月20日的年内IPO规模已经逼近10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96.36%。 “今年IPO并没有受到疫情冲击影响,反而出现同比放量,这主要得益于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去年科创板打开的新的上市管道,让更多发行人满足了发行上市条件。”一位接近监管层的券商人士表示,“可以说科创板的改革是比较及时的,否则疫情可能还是会对个别科创公司带来冲击,去年至今的融资上市,一定程度上为这类公司提供了支持。” 从募资规模来看,科创板公司成为了“融资主力”。 统计显示,1月20日至4月20日内,石头科技、华润微、沪硅产业为沪深两市IPO募资规模前三大的发行人,三家公司均为科创板公司,分别募资达43.68亿元、42.36亿元以及22.84亿元。 “因为受到科技股去年末、今年初的影响,科技股在一级市场的定价上也拥有了更高的估值基础,询价机构对于科创板发行人的报价也会比此前的预期更高。”上海一位投行人士解释称,“关键的问题也在于科创板是不限制首发市盈率的,在定价上对于募资规模也有先天的制度优势。” 从融资规模排名来看,科创板公司的优势也不言而喻。记者统计发现,在1月20日至4月20日的统计周期内,募资规模前十的发行人中,多达7家为科创板公司;在募资规模前20名的企业中,多达13家为科创板公司。 “这说明制度在融资红利的分配上已经呈现出更加支持科创的倾向,科创类企业获得融资后,则能够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加强研发投入,一些个股有望表现出更好的成长性。”上述投行人士表示,“这种募资上的优势也将吸引更多符合条件的企业前往科创板上市。” 不过就整体规模分布而言,仍然不少公司的IPO募资规模较为“袖珍”。统计显示,55家公司中,超过24家公司的募资规模不超过5亿元,而募资规模低于10亿元的公司更是多达41家。 “为了平抑IPO市场对二级市场的冲击,同时保证更多企业上市存在一定程度的批文规模指导,加之主板、创业板的23倍市盈率天花板限制,所以许多企业的首发募资规模仍然比较小,当然有的项目也和公司企业规模不大有关。”上述投行人士表示。 投行的“不放松” “疫中”500亿的IPO市场规模,对于中介机构而言也是一场盛宴。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发现,共有30家券商参与了上述55家公司的IPO承销(含联合承销)。 其中中信建投、中金公司两家以投行业务著称的券商所承销的公司家数最多,分别各有6家;而广大、广发、国金、兴业四家机构则分别承销了5家、5家、4家和3家,相比之下,包括中信、海通、国君等头部券商在内的其余机构承销数量则均未超过2家。 “投行为主的券商仍然展现出了在疫情中的业务优势,整个团队也并未受到疫情的过多影响,当然出差等限制还是难免的。”一位接近中金公司的投行人士称。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一些发行人已经完成了IPO,但仍然有不少中介机构人士对于后续项目的督导并未放松。 记者了解到,部分投行项目对于正在进行及筹备中的IPO项目受到此次疫情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摸底和监测,以防止发生相关风险。 “这次疫情对供应链的影响是比较明显的,一些科创企业属于制造业,而制造业显然受到供应链影响严重,如果海外疫情持续扩散,一些供应商的生产能力以及客户流动性出现问题,将会给这些企业带来冲击,甚至会出现上市第一年的业绩变脸问题。”上述接近中金公司人士表示。 在投行人士看来,此次疫情虽然已得到初步控制,但部分券商的储备项目仍然可能遭到波及。 “一些储备项目的财务表现可能满足上市要求了,但在疫情冲击下,很有可能突然不符合上市的硬指标,这种现象估计主板、创业板会比较多。”上海地区一位保代表示,“但对企业来说,满足要求可能又要好几年,虽然监管方面也给了一些窗口性的支持政策及调研措施,但最终影响几何仍然难以预料。” 在其看来,轻盈利、重信披的新股发行体制改革节奏正在成为该类公司关注的机会。 “如果疫情导致一些公司受到冲击不满足上市要求,那么目前正在不断推进的IPO改革有可能成为这些企业的新机会。”上述保代表示,“疫情对一些企业的冲击具有偶然性,得到控制后,相应的供应链和产业也将得到复苏,这些企业的价值也不会被市场所忽视。” 精选层的“转移” 事实上,500亿的“疫中”IPO规模背后,是部分拟IPO企业正在转向新三板精选层的考虑。 例如4月3日,曾提交创业板上市辅导的亿玛在线公告称将其首发上市申请变更为精选层挂牌。 更有一些科创板的申报者加入精选层大军。4月15日,新三板公司先临三维发布公告称拟申请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精选层挂牌,而中金公司为辅导及保荐机构。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4月20日,共有不少于36家新三板公司从原有的A股IPO申请转向精选层的小IPO。 这与今年新三板精选层改革的推进节奏不无关联。 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证监会、股转系统加快对精选层改革的各项工作,而与之相关的投资者适当性要求松绑、转板机制、公募入市等制度红利也已接踵而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