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全国 福建

国内

旗下栏目: 国际 国内 时局 热评

十大国产品种业绩出炉 可威冲击60亿元销售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人气: 发布时间:2020-04-06
摘要:十大国产品种业绩出炉 可威冲击60亿元销售 医药网4月3日讯随着近期各大上市医药公司披露年报,一些受关注产品的销售额也随之出炉。随着中国医药产业改革升级,有

  医药网4月3日讯 随着近期各大上市医药公司披露年报,一些受关注产品的销售额也随之出炉。随着中国医药产业改革升级,有些创新药已经开始给企业带来丰厚的收入,也有一类新药被纳入重点监控名单后增长乏力,还有些经典“仿制药”在今年晋升50亿级大品种,即将逼近60亿元的销售规模。

 

  01.突破200亿的国产创新药

 

  “你们根本不能叫做制药企业,你们就是生产一些简单的化学品,撑死了也就是个大型的化工厂。”石药集团董事长蔡东晨清晰地记得,1998年石药集团在香港股市再融资路演时,为了压低估值,国外投资商的一番“羞辱”。

 

  事实上,这位投资商的话并非虚言。当时的石药集团作为国内最大的抗生素药物生产企业之一,主要靠原料药产生收入。从技术含量和利润空间而言,原料药和制剂都不能相提并论。

 

  但如果看当下石药集团的表现,做出这一判断的投资商恐怕会大跌眼镜。最新年报数据显示,2019年,石药创新药产品实现销售收入129.75亿元,连续三年收入增速超30%,今年更是首次超过营收总额的50%,达到58.7%。据 Insight 数据库显示,目前石药集团及其子公司处在申请临床后阶段的在研创新药有 18 个,17个为1类新药,其中8个是抗肿瘤用药。

 

  业绩的突破性增长,根源在于石药的创新转型。“转型,主攻创新药,做创新型药企。”从香港回来之后,蔡东晨做出了这样的决定。决定转型之后,石药集团在1999年建立了中央药物研究院,开始了创新药和新型制剂的研发,并于当年花巨资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买下“恩必普”项目技术。

 

  蔡东晨当年的“豪赌”,也把石药集团拖入到漫长的研发长跑中。当初的巨资只是技术转让费,随之而来的是配套的做临床、建厂房、修实验室、引进人才等各项费用,从1999年购买到2005年上市,石药集团先后为恩必普共计投入了3.5亿元,“这些投入,几乎花光了石药集团每年的利润。”

 

  恩必普上市之后的反响却很冷淡。上市第一年,恩必普的销售额仅为300万元,亏损了3000万元。即便如此,在恩必普软胶囊上市亏损1个亿后,石药集团仍然继续投资了1亿元用于支持恩必普注射剂型的研发。通过改变营销策略,2012年起,恩必普突破了10亿元大关,2015年突破了20亿元,这是中国自主创新药第一个突破20亿元年销售额的药物品种。四年之后的2019年,恩必普的销售额达到56亿元。据不完全统计,恩必普累计销售额已经突破200亿。(由于部分年份未公布数据,统计来源于第三方数据)

 

  02.新50亿级“仿制药”诞生

 

  近日,东阳光药公布2019年业绩报告,其全年营业收入为62.24亿元,同比去年增长147.92%;归属股东净利润达到20.95亿元,同比增长122.36%。对于营收的大幅增加,东阳光药在财报中指出,主要来源于核心产品可威(磷酸奥司他韦)在全国各级医疗机构覆盖率上升带来的销售量扩大,财报显示,可威在2019年取得59.32亿人民币。而2018年,可威才刚刚突破20亿销售额。

 

  东阳光的可威已经远远超过原研。奥司他韦最早由吉利德科学研发,后将专利转让给罗氏,于1999年获得美国FDA批准上市,商品名为“达菲”,二十年后的今天,仍然是目前国际上预防和治疗流感的主选用药。

 

  奥司他韦于2002年在中国获批上市。但由于2005年流感的大规模爆发,在政府强制生产许可的压力下,罗氏分别于2005、2006年将奥司他韦的生产销售授权给上药和东阳光。根据米内网的数据,在2018年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奥司他韦的市场格局中,东阳光药占比87.68%,罗氏和上海中西三维药业分别占比10.7%和1.62%。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FDA已于3月4日批准了可威的ANDA,包括30mg、45mg、75mg三种规格。这是国产磷酸奥司他韦制剂首次在美国获批上市。

 

  但东阳光的可威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仿制药,可威拥有胶囊和颗粒剂两种剂型,其中颗粒剂是东阳光药的独家剂型,于2008年获批上市,目前市场上的磷酸奥司他韦颗粒剂仅有东阳光药一家获得生产批文,专利保护期至2026年。

 

  3月21日,信泰制药(博瑞医药子公司)提交的磷酸奥司他韦干混悬剂的上市申请获得CDE承办受理。这是国内企业第一家报产的奥司他韦干混悬剂。在信泰制药之前,已经有Alvogen、Hetero这两家企业按照5.2类( 境外上市的非原研药品申请在境内上市)在中国提交了奥司他韦干混悬剂的进口新药上市申请,60亿市场将受到冲击。

 

  03.归国科学家的大品种

 

  说到“替尼”、“PD-1”等药品,不得不提到归国科学家们。国产的第一个“替尼”类产品、第二个“PD-1”都来自于海归科学家所创办的公司,这些产品都已成为了10亿级重磅。而海归科学家归国的浪潮可以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说起。

 

  在恒瑞、石药布局创新药的那个年代,远在美国的鲁先平,1999年和几个志同道合者走到了一起,有了在圣地亚哥的首次头脑风暴,确立了基于化学基因组学技术进行创新药物发现的基本框架。2000年,鲁先平从美国回到中国,在清华大学跟程京院士一起开始进行投资者路演,第二年,宁志强博士、石乐明博士、胡伟明博士正式回国,微芯生物诞生,此后一波又一波留美科学家归国创业。微芯生物的原创新药西达本胺也从2017年开始连续三年都实现了过亿的收入。

 

  2016年、2017年和2018年,该产品的销售收入和境外专利授权许可收入合计约为8529.96万元、1.11亿元和1.47亿元。2019年度,西达本胺的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7.12%。

 

  而昨日公布年报的信达生物也是由归国科学家俞德超创办,据其年报披露,信迪利单抗在2019年实现了10.159亿元的销售额,从开出首张处方算起,不到十个月,这在国内也是较为罕见的一种情况,即上市首年便实现10亿级的销量。而早先信达一个月销售的特瑞普利单抗实现了7.74亿元销售额。国内PD-1市场之大,可见一斑,粗略估算,2019年国内PD-1市场约在50亿元左右。

 

责任编辑:采集侠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 福建

Copyright © 2015 新闻资讯门户站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