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市场对未来国内玉米库存走弱给与了一定预期,但疫情的发生还是对饮食行业特别是餐馆、酒店等集中性饮食单位产生了下压影响,大至海底捞小到普通酒店的就餐人数和就餐次数被严重挤压,较往年同期出现大幅下滑,这对短期的肉、蛋、奶消费形成制约,也就间接地限制了基础原料玉米的消费量。对占据玉米消费重要比例的深加工端来说更是雪上加霜,一是,企业被迫推迟了开工日期。二是,下游酒精、淀粉等需求被抑制,从而对原料价格形成下压作用。但这在当前的玉米、玉米淀粉行情演绎中,供应的短期短缺成为主要矛盾,而消费走软带来的下行压力成为次要矛盾。 玉米进口对行情的影响暂时有限 去年年底前,中美之间达成了第一阶段贸易协议,协议中虽然没有具体界定玉米的进口数量,但农产品总体进口数量达到400亿美元还是对新年度的美国玉米进口给与了想象。但在目前时间节点上,进口预期仍处不足,主因在于,一是,美国玉米与国内玉米价差不大,不足以引起进口预期的快速增长。二是,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议尚待落实实施细则,能否覆盖到玉米尚需观察。三是,中国玉米进口的主要来源国是乌克兰等国,美国玉米进口是否挤占非美国家份额尚待观察。四是,受养殖业恢复需要时间、进口价格高低、进口利润高低等影响,玉米进口企业的进口意向尚需观察。 突发性事件影响仅具阶段性,疫情控制的时间节点尤其重要 回顾2003年非典疫情,我们看到,进入当年第二季度以后,非典疫情逐渐对玉米市场形成巨大冲击,广东、江浙、关内等局部地区畜牧养殖受非典冲击损失严重,同时随疫情在全国蔓延,国内畜牧养殖也逐步进入低谷,国内玉米需求滑落到较低水平。在非典影响最严重的5月份,国内玉米市场购销平淡,价格低迷。进入6月份后,广东、山东等地区玉米养殖需求才开始出现恢复。 我们认为,不同的供需背景下,行情走势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对不同的市场环境影响下的价格走势的比较,势必存在一定的问题。但从2003年玉米价格走势看,突发性事件的冲击影响持续时间是3个月。从当前疫情对各地运输的影响看,彻底消除运输瓶颈还需观察疫情控制的进度,如果疫情仍在延续,玉米供应紧张局面短期持续,如果疫情较快控制,则运输瓶颈行将解除,玉米供应恢复常态,价格趋涨局面将被改变。但放宽考量尺度,从本年度国内玉米供需总形势看,尽管价格上涨存在一定的压力,但年度后期的期末库存在抛储、深加工需求、新能源需求增长等预期下,仍有望出现减少的可能,后期走势偏强局面或将出现。 养殖业存栏和下游其他消费是重要的关注因素 从上列数据显示的情况看,饲料生产仍在低谷,酒精生产略有回升,生猪及能繁母猪存栏环比开始回升,但基础存栏仍在低位,其他消费端的增长状态也不理想。因此,消费端对玉米价格反弹的支持,尚不足以成为支持价格反弹的主要力量,后期行情的发展驱动还需观察需求端能否出现较为理想的增长,否则,价格向上的驱动力量将被削弱,反弹的持续性也就值得怀疑。 货币因素及资产市场的变化 全球货币政策环境宽松与中国货币政策变化出现趋同的境况,国内物价去年以来出现的连续同比上行的局面仍在持续,因此,资产价格存在来自货币因素方面的向上驱动。 四、后期行情展望 短期看,国内玉米期现价格正在承受来自库存减少、运输受阻带来的供应压力,突发事件构成的向上的驱动和年度供应预期的偏紧因素叠加,价格的短期反弹正在进行。后期看,利多因素主要来自疫情持续时间较长,运输瓶颈短期难解,生猪存栏增长,深加工企业利润增长对玉米消费的推动以及货币增长因素的推动。利空因素主要来自中美贸易协议的强力执行,玉米进口大幅增长,疫情快速控制,运输瓶颈解除,饲料消费增长有限,玉米深加工企业利润走低,玉米消费走弱等牵制。总体看,中期价格震荡偏强行情出现的概率较大。 玉米淀粉方面,一方面,受原料玉米价格波动影响,跟随玉米价格波动的总体特征难以改变;另一方面,来自自身供需基本面特别是下游产品需求影响的驱动占比较大,如淀粉、酒精、添加剂等产品未来的需求态势将关系淀粉价格的走向。总体上,短期跟涨玉米,中期受多种因素影响,走出震荡行情的可能较大。 五、策略建议 鉴于以上分析,策略上:1,短期适度逢低做多;2,适度多远月空近月套利;3,适度买入合适执行价格的看多期权;4,适度尝试多玉米空淀粉套利。 六、风险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