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受玉米现货价格反弹、国家挺价轮入、养殖业存栏偏低、淀粉下游需求不振、企业利润水平偏低等多种因素影响,东北、华北、华南等饲料、玉米深加工企业多数看淡玉米、淀粉行情,为春节度假以及节后开工准备的玉米库存维持正常或者偏低水平,节后突如其来的运输受阻使得节后的玉米供应出现偏紧局面,为价格上行提供了契机。 基础因素是年前库存的偏低,受年前华北、东北玉米新粮上市、供应宽松,猪肉价格高企、鸡蛋价格下跌、养殖业存栏仍处低位、市场供应预期宽松、饲料、深加工企业利润有限等因素影响,年前企业备货积极性普遍不高,多数企业原料玉米库存维持常态水平。节后运输受阻后,企业库存消耗加快,库存水平迅速降低。 年度供需预期偏紧,从全球玉米平衡表看,美国增产,巴西增产,阿根廷增产,欧盟增产,中国略增,全球玉米供需呈现偏松状态。伴随着中国国储玉米的逐步消化,中国玉米深加工产能的不断增长以及中国国内新能源政策的出台预期,市场对新年度国内玉米供需预期开始转向,年度期末库存下降成为较为一致的看法。 突发性事件影响仅具阶段性,疫情控制的时间节点尤其重要,回顾2003年非典疫情,我们看到,进入当年第二季度以后,非典疫情逐渐对玉米市场形成巨大冲击,广东、江浙、关内等局部地区畜牧养殖受非典冲击损失严重,同时随疫情在全国蔓延,国内畜牧养殖也逐步进入低谷,国内玉米需求滑落到较低水平。在非典影响最严重的5月份,国内玉米市场购销平淡,价格低迷。进入6月份后,广东、山东等地区玉米养殖需求才开始出现恢复。 养殖业存栏和下游其他消费是重要的关注因素,从数据显示的情况看,饲料生产仍在低谷,酒精生产略有回升,生猪及能繁母猪存栏环比开始回升,但基础存栏仍在低位,其他消费端的增长状态也不理想。因此,消费端对玉米价格反弹的支持,尚不足以成为支持价格反弹的主要力量,后期行情的发展驱动还需观察需求端能否出现较为理想的增长,否则,价格向上的驱动力量将被削弱,反弹的持续性也就值得怀疑。 正文: 一、事件的缘起 2019年12月底以来,源自武汉、湖北的新冠肺炎病毒开始肆虐,春节之后疫情继续发展,伴随着春节结束之后的返程人流,疫情部分向全国扩散,截止2月4日24点,全国确诊病例24391例,疑似病例23260例,死亡492例,治愈965例,疫情专家认为尚无确切证据显示疫情出现拐点。受此影响,全国范围内迅速提高风险防控等级,各地纷纷出台包括限制车辆通行、过境测温、来源地登记、旅程登记等一系列措施以防疫情扩散,在果断限制传染源的同时,也对相关物资的流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我们研究的玉米、玉米淀粉产业链当然也在其中。 二、当前的玉米及玉米淀粉市场状况 年前时期,受玉米现货价格反弹、国家挺价轮入、养殖业存栏偏低、淀粉下游需求不振、企业利润水平偏低等多种因素影响,东北、华北、华南等饲料、玉米深加工企业多数看淡玉米、淀粉行情,为春节度假以及节后开工准备的玉米库存维持正常或者偏低水平,节后突如其来的运输受阻使得节后的玉米供应出现偏紧局面,为价格上行提供了契机。 受新冠病毒部分蔓延影响,国内大部分地区实施道路交通管制,各地封村封路现象开始出现,村屯基层粮源外运受阻,售粮进度停滞,物流不畅导致新粮流通性降低,企业收购难以上量,而原料玉米随着春节期间的消耗,企业库存逐步降低,甚至出现偏紧现象,特别是华北地区阶段性供应紧张局面显现,部分企业复产延后。截止当前(2月5日),国内玉米现货价格大多持稳,局部地区出现走高,山东地区玉米深加工收购价主流区间在1950-2080元/吨一线,辽宁锦州港新粮水分14.5%、容重690-700收购价在1850-1890元/吨之间,广东蛇口港二等玉米报价2080元/吨。 为了缓解饲料养殖、深加工企业原料供应紧张局面,农业农村部继年前出台通知后,3日再度下发《维持畜牧业正常生产秩序,保障肉蛋奶供应》的紧急通知,出台了包括禁止断路,保障开工等六条具体措施。4日夜间,国家有关部门再度出台措施,定于2月7日开展政策性玉米竞价挂牌交易,首批投放296万吨,释放出强烈的扩大供应信号,以此缓解供应紧张带来的价格上涨局面。 同期玉米淀粉走势虽然偏弱,但向上反弹的迹象也较明显。 三、影响行情的主要逻辑 基础因素是年前库存的偏低 受年前华北、东北玉米新粮上市、供应宽松,猪肉价格高企、鸡蛋价格下跌、养殖业存栏仍处低位、市场供应预期宽松、饲料、深加工企业利润有限等因素影响,年前企业备货积极性普遍不高,多数企业原料玉米库存维持常态水平。节后运输受阻后,企业库存消耗加快,库存水平迅速降低。据天下粮仓网对123家玉米深加工企业调查,截止1月31日当周,该类企业玉米库存总量为564.15万吨,较节前第三周的711.76万吨下降147.61万吨,降幅20.74%。库存减少为节后玉米价格上行提供了支持。 年度供需预期偏紧 从全球玉米平衡表看,美国增产,巴西增产,阿根廷增产,欧盟增产,中国略增,全球玉米供需呈现偏松状态。伴随着中国国储玉米的逐步消化,中国玉米深加工产能的不断增长以及中国国内新能源政策的出台预期,市场对新年度国内玉米供需预期开始转向,年度期末库存下降成为较为一致的看法,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议达成,美国玉米进口增加预期也没能挡住看多的主潮流。 消费偏软是影响行情的次要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