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支、世界最大2.2万标箱集装箱船用曲轴的成功下线,使它的研发者大连华锐船用曲轴有限公司一跃成为世界首批具有该类超大型曲轴生产能力的公司 全球首支、世界最大22000标箱集装箱船用曲轴(W12X92)首次下线,全球最大规格的、可加工最大叶片的五轴叶片铣首次下线,IC装备精密零部件国产化实现“零突破”……一个个“首次”表明,辽宁制造业正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不断攀登新高峰。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推动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核心引擎。辽宁作为新中国工业的摇篮,是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和原材料工业基地,工业门类齐全、产业基础雄厚,创造了1000多个新中国工业发展史上的第一,诞生了一批大国重器。 今年以来,受中美经贸摩擦存在不确定性等因素影响,全球产业链稳定和供应链安全受到威胁,面对外部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和经济下行压力,辽宁制造业补战略短板、补需求短板,铸就稳增长基石,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仍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 2019年12月5日,记者跟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网络主题活动来到了辽宁省三家顶尖制造企业,不仅看到了他们恢宏雄远的“面子工程”,更探寻到了他们自信革新的“里子工程”。 “逼上梁山”,走自主创新之路 逆势奋进,突破“卡脖子”技术 光洋科技集团加工车间,工人在工作 创新是制造业的灵魂,高端数控产业是制造业的基础,是名副其实的 “大国重器”。大连光洋科技集团(以下简称“光洋科技”)打造了一个从数控系统技术研发、关键零部件制造到机床整机产业化发展的全新产业链和全技术链模式,被业界称为“光洋模式”, 蜚声全国。 而在5年前,中国高端数控机床市场几乎被几大国外巨头占据,一台最大加工长度2.6米的五轴叶片铣削加工中心,售价高达2200万元。由于中国在能源、航空、航天、船舶、军工等领域对推进器螺旋桨和汽轮机叶片工程等部件加工的巨大需求,即使国外产品卖到天价,国人也只能照价埋单。 “集团下定决心走自主创新之路,其实纯属‘逼上梁山’。”在回顾企业自主创新的发展历程时,光洋科技集团董事长于德海感慨地告诉采访记者。 1999年,光洋科技需要购买两台数控机床,当时国内企业无法生产,只得购买某发达国家的进口产品。但对方将机床卖给光洋科技的前提是机床的安装地点、使用人员、用途必须接受国外厂家的严格限制,如果光洋科技擅自挪动机床,或者变更用途生产其他产品,机床将被厂家设置的加密锁自动锁死。这样屈辱的采购经历,使于德海彻底看清了发达国家的“庐山真面目”,他们企图通过严密的技术封锁,卡住中国科技企业的“脖子”,让中国市场成为他们随意“收割”的“庄稼”。 “想不受制于人,有些东西必须自己造。”于德海说,他们引进人才,建起了国内同行业唯一“高档数控机床控制集成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研制出世界上最大规格的、可加工最大叶片的五轴叶片铣,自主研制成功VGW400-U高速高精度五轴立式加工中心,打破了我国航天航空等领域叶轮类工件装备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实现了高档数控机床的“中国创造”。 光洋科技集团董事长于德海(右)向采访记者们介绍光洋自主研发的五轴叶片铣削加工中心,这款产品曾经被国外垄断,以天价售卖 突破国外技术封锁和市场垄断,光洋科技在高档数控产业建立了完整的技术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公司产品自主化率达85%以上。据于德海介绍,光洋科技自主研发的五轴叶片铣削加工中心,凭借85%以上的自主化率,大幅度地降低了生产成本,每台售价仅为750万元,以更优的性价比,短短几年就已经从国外巨头手里抢下了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 光洋科技从无到有,从有到强,逐渐成长为中国机床行业的领军企业,悄然改变了国际机床市场的格局,实现了创业之初确立的“不求最大,但求最强,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发展目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于德海坚定地说:“我们要让中国的高档数控机床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替代进口,把高性价比工作母机出口到全世界。” 弯道超车,小零件支撑大产业 “智造”先行,为企业高质量发展赋能 “成为世界精密制造典范 做中国精密制造的骄傲”,一句铿锵有力的口号,实力喊出富创人的精气神 “人往高处走,不怨‘雁南飞’。富创一直在用两倍、三倍于南方同业的薪酬待遇把高端人才吸引过来,用实力撑起发展“人”字梯 致力于IC装备零组件研发与制造的企业——沈阳富创精密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富创”),是国内唯一IC装备精密零组件全制程工艺解决方案提供商。 据沈阳富创精密设备有限公司副总江山介绍,富创主要以铝合金精密制造为核心,面向半导体及航空两大领域,主要生产真空腔体类、多孔盘类、环衬衬类、基板类、导轨类、轴类、薄壁类等IC装备关键零部件。 目前,集成电路产业已被列为国家“加快制造强国建设”五大产业之首,而集成电路装备零部件产业既是集成电路装备的基石、芯片厂的粮草,也是产业核心技术的载体。所以,核心零部件的研发和制造,始终稳居制造业C位。 沈阳富创精密设备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