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淑婉:之所以持有较多可选消费股,主要因为我们看好港股里这些品种相较于A股的差异性。包括港股运动相关的个股,如运动品牌服装,也包括汽车等,相对A股而言较稀缺。同时,我们持续偏好消费板块,主要因为我们认为即使是在宏观经济、外部环境较差的情况下,消费都是相对表现较优的,比较稳定的。 《红周刊》:除消费股外,还有不少科技股入选了您的基金股票池。 张淑婉:科技类板块属于较大的板块,同时,科技类属于成长板块,一旦我们看到有些不错的机会的时候,比如手机相关零部件、Internet相关网络股,通常都会进行配置。 《红周刊》:对于港股市场,您觉得“核心资产”涉及哪类品种? 张淑婉:基于外资全球配置的角度出发,可以认为外资倾向于配置各市场的“核心资产”。从外资持仓占行业总市值比重来看,港股的能源、资讯科技业等行业最受外资青睐。从外资本身持仓结构来看,金融业、资讯科技业和地产建筑业占比较高。其中国内银行、保险龙头,国内地产建筑业龙头最受外资青睐。 对比同板块国际龙头,整体上港股“核心资产”在估值上仍存在明显的折价。特别是在金融业等领域,在经历此前人民币贬值和香港社会局势的冲击之后,当前估值已存在较大幅度的低估,性价比较高。 《红周刊》:同属中国市场,外资在投资过程中又是如何看待A股和港股的定价和估值情况的? 张淑婉:对于A股和港股的定价和估值。一方面,A股长期较港股存在一定溢价。原因是港股投资者以国际配置型资金为主,本身的交易活跃度较低,从而导致港股出现流动性折价。与此同时,由于配置型力量占据主导,导致港股更看重企业盈利、厌恶不确定性,倾向于在业绩确定落地后股价再作出明显的反应。 另一方面,港股定价在很大程度上受人民币汇率影响,这主要是由于港股基本面是中国经济和企业经营状况,本身由人民币计价。但对于港股投资者,大多由美元计价。因此,在人民币汇率大幅贬值时,港股通常会出现下跌压力。反之亦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