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麟趾(Sir David Clive Crosble Trench,1915年6月2日-1988年12月4日),英国资深殖民地官员,曾任西太平洋高级专员,1964年至1971年任第24任香港总督,任内香港工业长足发展,但期内文化大革命席卷中国大陆,香港亦受影响而爆发了六七暴动。暴动后,戴麟趾推出一系列措施改善民生,如发展基建、小学六年义务教育等(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1967年2月,港英政府发表了“九龙骚乱调查报告书”,指出传统观念认为“香港仅是人和货物的转口港,人们在这里只工作一个时期即希望他徙”。这种“欠缺永久性和无所归属的感觉”,使得青年人产生了不安全感。为此,报告书建议“鼓励他们认为香港是他们的家乡”,同时加强各种宗亲、街坊会的活动,建立一项“更为广阔的忠贞信念的基础”。 然而,和共产党交过手的大英帝国深深意识到,要增加港人对英国人统治的香港的归属感,单靠暴力镇压、“赢心洗脑”工程和“行政吸纳政治”并不能完全取得港人的忠诚,要与左派争取群众基础,就必须解决群众面临的社会问题。于是,港英政府一改“统而不治”的殖民传统,采取积极干预政策,制定了大量保护工人福利的法律。尤其1971年麦理浩(Murray McLehose)出任港督后推行了全面的社会改革和政府体制改革,其中最突出的是房屋改革。 麦理浩,(1917年10月16日-2000年5月27日),英国资深外交官及殖民地官员,1971年至1982年出任第25任香港总督,他的任期前后长达10年半,先后获四度续任,是香港历史上在任时间最长的港督。麦理浩任内推动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使香港的社会面貌出现了深刻的改变。他的改革涉及房屋、廉洁、教育、医疗、福利、基础建设、交通、经济和社会各个范畴,十年建屋计划、开发新市镇、创立廉政公署、九年免费教育、兴建地下铁路和地方行政改革等重要的政策和建设,纷纷在他任内推出。这些政策不单直接改善市民的生活水平,还进一步为殖民地政府在市民心目中建立起正面形象,同时也增强了香港人对香港的归属感(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香港土地属港英政府,政府财政收入主要依赖土地拍卖,由此导致香港地价飞涨,普通人根本无力购买私房,只能由政府提供廉租房。随着香港工业化和人口的增加,政府提供的公屋远远赶不上实际需求,据统计当时大约有近百万人居无定所,香港变成“流民社会”。香港市民的流民心态,不可能认同香港法律秩序,更不可能忠诚于港英政府。“有恒产者才有恒心”,麦理浩深得其中奥妙,认为住房不足是政府与人民之间发生摩擦和不愉快的最主要的、最为持久的根源之一。为此,他提出了“十年房屋计划”,计划到1982年用十年的时间为近一百八十万人提供住所,使港人不再觉得他们是流浪到香港的中国人,而是长久在香港生活下去的香港人。同时,麦理浩利用“行政吸纳政治”的方式,将普通市民组织到形形色色的地区咨询组织中,通过参与地区事务培养他们的归属感。 因为历史上港英政府是依赖贩卖鸦片起家,贪污腐败成为政治生活和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尤其殖民政府依赖警察管治,警察为非作歹、贪污腐败到了半公开化的程度。为了增加香港市民对港英政府的认同,港英政府在镇压左派的抗议运动的同时,提出建设“好政府”的口号,以强化港英政府的道德形象和正当性基础。为此,打击香港政府和社会的贪污腐败成为政府的首要目的。麦理浩在伦敦的支持下,于1974年成立众所周知的廉政公署,肃贪倡廉,成效卓著。这迅速改变了港英政府的形象,获得了香港市民对港英政府的认同。由于廉政公署只对港督个人负责,大大强化了港督对整个官僚体系和社会的控制,也增加了香港政府的社会治理能力。与此同时,港英政府在采取“行政吸纳政治”模式时,还推行政府体制改革,重建公务员体制,大大增加港英政府的效率。 香港廉政公署是根据《廉政公署条例》于1974年2月15日成立的。它独立于香港政府的架构,廉政专员则直接向行政长官负责。根据《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廉署位于香港特别行政区全权独立处理一切反贪污的工作。1974年廉政公署(ICAC)成立以前,香港曾是个贪腐盛行的社会。由港督麦里浩创办廉署成立后短短数年,香港便跻身全球最清廉地区之列,在“透明国际”180个国家和地区排名中位居第十二位,在亚洲则仅次于新加坡(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1979年,港督麦理浩访问北京,香港的前途命运已提上了大英帝国的议事日程。麦理浩回港后,公布了邓小平所说的“让香港人放心”这个好消息,但没有公布1997要收回香港的消息。麦理浩意识到大英帝国从香港的撤退已不可挽回,便悄悄地启动了港英政府一直未能实施的撤退步骤,把代议制引入香港,让香港人自己统治自己。如果说从“杨慕琦计划”开始,港英政府担心推行代议制会让香港左派势力乘虚而入,那么,经过麦理浩的十年治理,香港中产阶级已形成,香港人的自我意识也已出现。1980年6月6日,港英政府发表《地方行政模式绿皮书》,提出改革地方行政,建立“区议会”,选举产生区议员,香港的代议政制正式拉开了序幕。同时,紧急修订了“国籍法”,防止港人将来涌入英国,大英帝国已做好了撤离的全部准备。 “我们的海军威名已陨,/沙丘和海角炮火消沉,/看那,往日的盛况,/全跟尼尼微和蒂尔一样湮没无闻。”(《退场》)“帝国诗人”吉卜林这首诗道尽了对大英帝国解体的伤感,而这伤感难以掩饰对帝国昔日辉煌的自豪。 如果说历史上的帝国都以创造辉煌文明作为自己的目的,以荣誉和荣耀作为自己动力,而唯有大英帝国是个另类,它以赤裸裸的商业利益作为自己的目标,以狭隘的盎格鲁-撒克逊种族作为自己的动力。以至于大英帝国跨越全球,但英国本身从来没有超越狭窄的英伦三岛,英国与大英帝国实际上是两个不同的政治实体,帝国仅仅是英国赢利的机器,英国人对帝国臣民没有关爱,自然没有道德和政治责任,除了利益就只剩下亚当·斯密所说的同情和怜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