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问题:肖凌云:青藏高原上的雪豹妈眯
肖凌云在三江源发展野外考察
受访者供图
“天,竟然有一窝小雪豹!母豹很警省,我们不要惊扰它们,镇定察看就好!”
言语的是北京大学子命科学学院助理钻研员肖凌云。科技日报记者见到她时,她正和同事在海拔4000多米的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索加乡发展野外考察,他们在一个岩穴里缔造了一窝雪豹幼崽。
多么的场景,在肖凌云8年与雪豹为伴的职业留存中并不希有,她以至被大家喻为“雪豹阿妈”。“在我身旁,有很多与本人有相反设法的年轻人,被故国的大好邦畿吸引,选择在荒原中缮写青春。”她说。
从瑞典奔向三江源
记者刻下的肖凌云,文艺气味充分、范例南边女子范儿,很难想象这样的她能坚持8年在青藏高原的省力前提下,到处奔走监测家养动物。
肖凌云从小便对大人造有着黏稠的意见意义,无关大天然的全体都深深地排汇着她。在复旦大学实现生物学本科学业后,肖凌云返回瑞典乌普萨拉大学持续攻读生态学与关怀生物学硕士学位。
读研时代,肖凌云无心看了纪录片《俊俏中国》,被此中的自然光景片断深深吸收。“我国的生态体系繁芜,也正因云云远大,生态学很多分支的研究尚处在空白外形,我们要做的还良多!”因而肖凌云抉择——“回国,去偏僻、空明的生态童贞地做研究。”
带着一腔热血,2010年,肖凌云硕士卒业回国,顺利加入了她心仪的研究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传授吕植的“山水自然回护焦点”团队,投身青藏高旷野烦懑物眷注钻研任务。
既然是搞野沉闷物研究,就得出野外。2011年4月,肖凌云第一次脱离位于青藏高原要地的三江源。
初到三江源的回忆,肖凌云至今难忘。“高原诡秘的景观、地貌无不吸引我,在这里,人类活动对植物的影响很小,狼、狐狸四处可见,以致10天内能看到3次雪豹。在我眼里,这即是我和雪豹冥冥中的缘分。”她说。
长久的野外科考,关于女性无疑是巨大的测验。肖凌云不单要奋力适应高寒、缺氧的高原情况,还要面临高海拔地区大型兽类的威逼。而正是这各类困难,将肖凌云的性格磨得愈发坚实,让她回护野烦闷物的信心变得更动摇。
独创雪豹“社区监测法”
青海省是雪豹需要的栖息地,世界雪豹研讨和关切工作主要在这里展开。
经过一时跟踪,肖凌云发现,雪豹研究的最大问题是缺少底子数据。由于雪豹栖息地多数位于高海拔、荒僻罕见区域,气候酷寒、交通不便,开展雪豹调查老本很高,且自接连监测不易睁开。
“要是需要积攒雪豹根蒂根基数据,就要创建短暂监测体系,最便利的方式便是培训本地牧民。”因而,肖凌云操纵社区监测的法子,创议外地牧民加入数据原始积累工作。
2012年12月,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哈秀乡云塔村,肖凌云与其余高原科研工作者一起初次尝试社区监测,开导14名草原牧民拿起红皮毛机、GPS定位配备与千里镜。
日后每月,这些社区监测员都会去本身负责的山谷,拿着表格、罗盘、千里镜,定点记录雪豹数量,放置红外相机,风雨无阻,一晃7年。
位于澜沧江根源的杂多县扎青乡与昂赛乡,也接踵展开了社区监测工程。为使流程更为标准化与成体系化,肖凌云所在的项目组结构专人为本地牧民进行“岗前培训”。现今,在雪豹关爱区已布置了400余台红外相机,并由280名监测队员对其发展护卫,监测局限超过7000平方千米。
“数据显现,牧民与科学家放置的红皮毛机在拍摄效果上相差不大。这阐明,以牧民为主体的监测团队无效地弥补了科学家人力的缺乏。”肖凌云说。
如许小众的尝试,在2015年迎来了更大的推行机遇。“2015年三江源国家公园体系体例变迁试点起头推行后,咱们团队在昂赛乡的监测点成为该国家公园的试点区域。三江源开端推行‘一户一岗’制,即休憩在该国度公园内的每户家庭选举出一人负责生态管护员,按月发待遇,由本地治理有部分置办他们的监测与生态珍惜干事。”肖凌云引见道。
数据云云之多,如何发展合理、有用的操作?
2018年,肖凌云与同事将数据库做成可视化平台,片面琐屑地展示玉树地域的生物多样性监测和巡护造诣,为国度公园的意图任务供给了须要撑持。(张蕴)
(:朱传戈、初梓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