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的冲击,身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对于目前的形势怎么看,顺应大势我们怎么办,是两个必须认清的重大问题。上海社科院院长张道根研究员就疫情影响下的世界形势和中国发展撰文,授权上观新闻独家刊发。全文将分上下篇推出,上篇聚焦疫情给全球政治经济走势带来的重大影响,下篇聚焦中国的应对之道。今天刊发下篇。 看清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把握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是从全局和战略上谋划长远发展的前提基础。办好中国的事,要深刻认识疫情以来国内外形势趋势性变化,并在此基础上做好应对。 增强忧患意识,防止陷入“四大陷阱” 第一,集中力量稳住经济基本盘。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应对世界经济深度衰退,中国经济下行调整难免,但结构要优化、质量要更高。应对如此错综复杂、深度衰退的世界环境,要从长计议想清楚,必须首先要稳住中国经济这艘大船。 一是稳住经济是首要。国际国内环境如此复杂,超过改革开放以来任何时候,国民经济稳不住必惯性下滑。经济体量越大、内部积累的问题越多,衰退越有可能引发系统性全局性危机。我一直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越要增强忧患意识,防止陷入“四大陷阱”。第一个是“修昔底德陷阱”,就是美国加大对中国的全面遏制,引发激烈对抗冲突。第二个是“中等收入陷阱”,就是中国会不会像巴西、阿根廷等曾经风光一时的国家那样,跨越不了进入高收入国家的台阶。第三个是“财富驱动陷阱”,就是在国民经济走过资源推动、大规模资本投资推动阶段后,走不过创新驱动发展阶段,直接跳到财富驱动发展阶段。第四个是“日本20年长期失落陷阱”,就是日本人口老龄化、少子化,国内需求长期疲软,经济总体处于很低速增长时期。要知道我国人均生产总值刚达1万美元,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还不健全、不完善、不发达,跨不过“四大陷阱”,就要出大问题、有大危机。面对重大危机挑战,稳住经济基本盘,要保持战略定力,不盲动、不慌乱,只要不犯方向性错误,就不会趴倒不起。稳住经济不持续衰退恶化,保住就业、保住基本民生、保住市场主体,就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但是,该淘汰的要淘汰,该重组的要重组,该调整的要调整,不能逆势而动。稳经济基本盘,前提是不发生系统性风险,不出现经济金融危机,不发生较大的社会不安全不稳定的动荡。 二是稳住经济基本盘,我们有条件、有基础、有能力。经历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冲击,中国经济发展相对来说,依然是世界最好的国家之一。面对疫情影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但长期经济基本面向好没有大的改变。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经济基础,经济发展回旋余地大、空间广、韧性强、后劲足。出口依赖度大大降低,市场需求规模巨大,内生增长动能不断增强。去年中国净出口(货物加服务)总额出现负值,消费对GDP增长贡献度从2007年的45.3%跃升到2018年的76.5%,基本实现从外需拉动向内需拉动的增长转型。我国工业体系完备程度居世界首位,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走在全球前列,人力资本整体实力和开发潜力大等优势,都没有改变。 三是稳住中国经济不能只顾眼前。用力太猛,下药太重,欲速则不达,后患无穷。全国“两会”定下财政今年扩张2.6万亿,1万亿特别国债,1.6万亿新增专项债。按照2020年财政赤字率3.6%以上计算,今年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扩大了1万亿以上。财政赤字扩大主要转移支付给地方,解决吃饭、民生和维护日常社会运行。1.6万亿专项债再配套银行信贷,是推动新基建项目的财政扩张。而美国的联储资产负债表从三月初4万亿美元已扩张到7万亿美元,财政赤字翻了一番。有些专家认为,大危机要有超强刺激、超级宽松。有的讲要搞直升机撒钱,直接发钱给困难家庭和待业职工。中央没有这么干,中国没有搞大规模财政赤字货币化,没有搞挖洞填坑式凯恩斯扩张政策。美元是世界货币,美国拥有独特的世界铸币权。财政赤字货币化,大规模放水,美元储备价值可能下降,但美元作为交易货币的市场需求在危机中往往更旺,也是避险首选。中国不能学美国,也学不了美国。 坚持更大范围、更高水平开放 第二,做好应对美国全面遏制的长期准备。这是一场考验中国智慧、韧性、能力的持久战。 一是做好出现最坏情况的打算,有备无患。要有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想清楚最坏的可能结果;要尽最大努力避免最糟糕局面出现,全面做好防范最坏情况的一切准备;要努力朝着最好结果去做工作,求最优才可能有次优。 二是尽可能减少国际对抗冲突,坚定维护和平发展。我们仍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让14亿中国人民生活一天天好起来,要有和平安定的国际环境。今日之中国绝非昨日之中国,比新中国刚建立和上世纪90年代更强更有能力,我们要更好地维护和平安宁,搁置分歧、以德服人。 三是更大程度扩大对外开放,争取与更多国家扩大经济贸易投资往来。全球化没有终结,经济全球化对各国利大于弊。“去全球化”不能解决许多根本性问题,片面强调国家主义既不能保障安全,更不能带来繁荣。中国作为大国,现有开放程度还不够,开放潜力、开放空间依然很大。要通过更大范围、更高水平开放,扩大国际合作交往。 针对两大软肋,加快提升经济核心竞争力 第三,加快提升我国经济核心竞争力。中国经济总量全球第二,过去40多年增速全球领先,制造业份额占全球1/4、居世界各国之首,工业体系完整,产业结构体系健全。但是,大而不强,经济核心竞争力不强。随着全球经济分工协作体系区域性内向收缩,核心竞争力不行,对经济发展制约影响更大。 我国经济核心竞争力不行,主要有两个软肋。一是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二是金融创新和服务实体经济不力。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水平不高,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太少,很多关键技术、关键装备、关键材料、关键零部件受制于人。我国像华为这样的高技术企业太少,即使许多高技术企业也还高度依赖发达国家的高科技。我国金融结构与金融体制越来越偏离服务实体经济,自我循环和虚拟化严重。金融是国民经济血脉,是大国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却恰恰是我们的短板弱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