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在公益上的努力,几乎可以被看作一项人类社会实验,其结果将昭示人类本能中朴素的善意到底能不能抵抗住世界的恶。 17岁的焦宇桐(右一)和母亲黄玫(右二)将募集到的物资捐赠给美国当地医院。 林韦煌是陈秋玉的大儿子,今年15岁。他小时候可不是个让人省心的孩子,父母在外地开餐馆,他在纽约跟着外公外婆住。作为家里的长孙,老人溺爱得紧,要星星不给月亮。可在学校,他又因为长得胖老被欺负,每次有人说他胖,他就会冲上去跟人打一架,常常搞得头破血流。他自己也说,那时候的确有些“anger issues”(脾气问题)。 所以要照他以前的性子,那天在公交车上因为戴口罩被人辱骂的时候早就一拳打回去了。那是3月初,纽约市关闭公立学校的前几天,林韦煌坐公交车去上学。当时纽约还很少有人戴口罩,但母亲陈秋玉和很多华人一样,眼看着疫情在中国肆虐,早早就让孩子们开始预防。一个醉醺醺的黑人看到林韦煌戴着口罩,在等车的时候就上来挑衅,问:“你有病毒吗?”到了车上,林韦煌掏出消毒纸巾擦拭座位,那个黑人又上来指着他对车上的乘客大声嚷嚷:“看那,他在干什么?” 别看林韦煌才上高中一年级,他已经长到1米78,又高又壮。可他当时什么都没说,安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把头转向窗外。“我一点都不怕他,但我现在不跟人打架了。”他说。 林韦煌小学六年级的时候,父母离了婚,陈秋玉一个人带着林韦煌和两个弟弟妹妹,又做餐馆又做指甲店,一周工作七天。林韦煌好像一夜之间就长大了,“我看到妈妈一个人带着我们,工作那么辛苦,我觉得自己不帮忙还添乱实在太不应该了。” 从那儿以后,林韦煌不仅开始认真学习,还养成了这个年纪的男孩子中极其罕见的一个习惯:帮妈妈做家务,打扫卫生、煮饭、备菜样样都做。这些年来练出的本事,在这次给医护人员送饭的过程中派上了大用场。 做一点好事 送饭这件事是这样开始的:纽约皇后区森林小丘地区的华人妈妈们在微信上有个妈妈群,平常就讨论一些带娃心得,疫情开始后,话题焦点转到抗疫。群里有个妈妈,先生在纽约西奈山医院西区重症病房,说现在病房爆满,医护人员中午都没时间出来买饭。妈妈们听得眼泪汪汪的,就想着能不能帮一把。有人开始在自己的朋友圈筹款,把钱攒起来给医护人员订饭。爸爸们也动起来了,有的亲自开车把饭送到医院。最开始连医护人员都觉得他们可能送几餐表示点心意就结束了。没想到就这么一顿一顿地筹措,西奈山西区重症病房的35名医护,连着吃了三个星期的热乎饭,直到医院情况缓和,医护人员说不再需要送饭了为止。 陈秋玉最开始是在林韦煌学校的微信家长群里听说的这件事,她马上要求加入。她家负责每个礼拜二给医护人员做一顿饭,每次做饭都是大人孩子一块儿上,蒸米饭、摘菜、装盒都是林韦煌带着弟弟妹妹们做的,陈秋玉和孩子们的继父高先生负责炒菜和送饭。林韦煌还带着弟弟妹妹画了一幅画送给医护,上面有一颗心、一座医院、一个地球和一个和平符号,还用中英文写着:“Thank you”和“医护人员你们辛苦了。” 这幅画被医护人员摆在重症病房的中央工作台上,这是林韦煌最激动的事。“医护人员收到这些东西很开心,我看到他们开心,我也很开心。”他说。 西区送饭结束后,陈秋玉家做的健康又美味的盒饭在医护人员中出了名,又有一家医院找到她,问能不能接着送,她想都没想就答应了。这家医院重症病房有40名医护人员,为此陈秋玉又买了一只电饭煲。 陈秋玉、林韦煌母子俩在疫情中不计成本为医护人员送饭,健康又美味的盒饭颇受好评。 做饭对她来说驾轻就熟,1993年她从福建长乐移民来到美国的时候正是林韦煌现在的年纪,住在当时还是广东移民地盘的纽约唐人街,不会英语也不会粤语,陈秋玉没什么朋友。读了一年高中以后,父母开了餐馆,需要人手,她就辍学进餐馆帮工,从此没离开过餐馆行业。 后来她教育自己的孩子时,并不特别要求他们要学业有成出人头地,但很注重培养他们开朗健康的人格,希望孩子们能建立自己的社交网络,交很多朋友,不要像她当年那样孤独。 “我参与送饭也是出于这个考虑,一是现在本来就停工了,在家闲着也是闲着。还有现在新闻里老说中国人不好,说我们把病毒带来美国,又抢口罩,抢洗手液。我们是小市民,又不能像政治人物那样发挥大作用,只能做一点好事,让别人别老觉得我们中国人什么都是不好的。”陈秋玉说。至于每顿饭的成本是多少?她却说不清,她根本没算过。 回报以朴素的善意 陈秋玉的想法跟很多在美国的华人不谋而合。疫情开始以后,美国针对亚裔的歧视性攻击急剧上升。在纽约,有亚裔人士在街上无端被人打一拳踢一脚,有亚裔护士上班途中在地铁上差点被恶意袭击者出车厢,至于那些被吐口水,被骂病毒的就更是司空见惯。 亚美正义进步会(The Asian Americans Advancing Justice)跟其他几家亚裔组织合作推出了“向仇恨说不”网页,收集针对亚裔的歧视攻击事件,在过去的两个半月,收到了超过1600单。在纽约,市人权局从2月1日到4月30日已经收到了308单新冠疫情相关的歧视攻击投诉,其中四成以上是针对亚裔的歧视,而往年同期的歧视投诉案件都只有个位数。 但同时,另一组数据也很抢眼。根据美国华人大联盟 (CAUFA)的统计,今年三、四月期间,全美各地区670多个华人草根组织自发行动、筹集了1500万美金,为美国的医院、养老院、警察局和其他机构捐赠了数百万个口罩,防护服等设备和无数顿免费餐。 这个世界永远都是善恶共存,总是有人在受歧视,也总是有人在献爱心。但大多数时候,这是两拨人。当人们被世界恶意对待的时候,他们很难不心存怨恨,或至少很难有余力去顾及别人,以德报怨这种事多半只有圣人才做得到。可现在,在美国,上面两组数据的主角都集于华人一身。 这里面当然有出于自身利益的筹谋和考虑,但更多是源于人对同类超越肤色、国籍和意识形态的共情。在如今疫情胶着,中美关系又降到冰点的情况下,美国华人腹背受敌举步维艰。他们在公益上的努力,几乎可以被看作一项人类社会实验,其结果将昭示人类本能中朴素的善意到底能不能抵抗住世界的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