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全国 福建

国际

旗下栏目: 国际 国内 时局 热评

国家发文 县域内医疗机构迎重大变化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人气: 发布时间:2020-05-26
摘要:国家发文 县域内医疗机构迎重大变化 医药网5月25日讯一场疫情,让我们看到了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在医疗方面,公共卫生防控短板继续补齐。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

  医药网5月25日讯 一场疫情,让我们看到了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在医疗方面,公共卫生防控短板继续补齐。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印发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方案的通知》(以下简称《建设方案》)。

 

  《建设方案》称,随着国际疫情快速扩散蔓延,未来一段时间,我国仍将面临较为严峻的国内外疫情风险挑战。

 

  全面做好公共卫生特别是重大疫情防控救治的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工作,加强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已经成为当前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发展、维护国家公共卫生安全的一项紧迫任务。

 

  为尽快补齐短板弱项,切实提高我国重大疫情防控救治能力,《建设方案》提出多项措施,摘取如下啊:

 

  坚持中西医并重

 

  此次疫情防控,我国独有的中西医结合技术表现出了瞩目作用,再次证明中西医结合的优势所在。发展中医药,促进中西医结合,成为今后我国医疗技术发展重点。

 

  《建设方案》指出着眼我国国情实际,探索建立中西医结合的应急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优势,改善中医药疫情防控救治基础条件。

 

  加强中医药科室建设,按标准规范设置中医药科室,提升中西医结合防治传染病能力。

 

  平战结合,防治协同

 

  既满足“战时”快速反应、集中救治和物资保障需要,又充分考虑“平时”职责任务和运行成本,推动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发展。

 

  着眼疾控机构、传染病医院、综合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整合协同,促进资源梯次配置、开放共享,实现预防和医疗协同发展。

 

  直辖市、省会城市、地级市要建有传染病医院或相对独立的综合性医院传染病区,实现100%达标,作为区域内重大疫情中西医结合诊治、医护人员培训的主体力量。

 

  全面提升县级医院救治能力

 

  适应县城城镇化补短板需要,适度超前规划布局,重点改善1所县级医院(含县中医院)基础设施条件,充分发挥县级医院龙头作用,辐射带动县域内医疗服务能力整体提升,筑牢疫情救治第一道关口。

 

  关于县级医院建设,《建设方案》提出三点内容:

 

  一是改善县级医院发热门诊、急诊部、住院部、医技科室等业务用房条件,更新换代医疗装备,完善停车、医疗废弃物和污水处理等后勤保障设施,提升医院诊疗环境。

 

  二是提高县级医院传染病检测和诊治能力,重点加强感染性疾病科和相对独立的传染病病区建设,完善检验检测仪器设备配置,提高快速检测和诊治水平。

 

  三是建设可转换病区,扩增重症监护病区(ICU,含相关专科重症病房,下同)床位,一般按照编制床位的2-5%设置重症监护病床,“平时”可作为一般病床,按照不同规模和功能,配置呼吸机等必要医疗设备,发生重大疫情时可立即转换。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

 

  县级医院传染病救治能力建设要做到“平战结合”、中西医并重,具备在疫情发生时迅速开放传染病病床的能力。

 

  各地要统筹做好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形成县域内医疗救治和疫情防控合力。

 

  改革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准入、待遇保障等激励机制

 

  改革完善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准入、使用、待遇保障、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等体制机制。依托高校、医院,着力提高公共卫生和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人才培养能力。

 

  加快公共卫生相关学科建设,提高科研支撑能力。

 

  探索建立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医疗机构人员通、信息通、资源通的机制。

 

  完善重大疫情救治的医保支付政策。推动建立中西医高效协同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机制。

 

  看来,通过吸取疫情期间的经验和教训,我国的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将迎来一次重大变革,医疗机构的各项应急能力也将实现新的飞跃。

责任编辑:采集侠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 福建

Copyright © 2015 新闻资讯门户站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