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护人员也对他们格外照顾,除了为赵伯伯进行病情评估、治疗、喂药、打针等基本工作外,还会派人陪同赵伯伯外出进行胸部CT等检查,因为赵伯伯的精神状况陪同人员还得一路“哄”着他才能顺利完成检查。同时为了保障张阿姨的安全,医护人员对她进行了必要的感控培训,教会她正确佩戴口罩,做好手卫生、看护患者的一系列注意事项等。平时巡视病房时会多问问张阿姨,您有什么不舒服吗?昨晚睡得怎么样?每次起床的时候慢点,鞋子不穿拖鞋等等,有时也会给她量量体温,测测血压,偷偷把她当作病区的病人了。 张阿姨很乐观,见人都是满脸笑,看见她常挂脸上的笑容仿佛就看到胜利的曙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就是一生最美的相伴。他们在病房是一对特殊的老人,却给人满满的正能量,也让我们对生活充满满满的期待与憧憬!”孙亦晖说。 在全体医护人员的努力下,赵伯伯的病情一天比一天好,终于到了他和其他两位病友一起康复出院的时间了。看着他们出院,全体医务人员的开心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心里默默地说着:快走,快走,以后别在医院相见! 出院后,张阿姨为了感谢苏鄂全体医疗团队,特地通过微信发来一封全程感叹号的感谢信。 我老伴赵福忠(重度老年痴呆)因患新冠肺炎于2月12日入住同济光谷分院E3-8病区接受治疗,因生活不能自理,我随同陪护。在住院阶段,我亲眼看到你们为了拯救病人,日夜奋战在抗疫的最前线!你们对病人从精神上无微不致地关怀,从药物上认真负责地治疗。同时对我这个74岁的陪护人员也百倍的关照。 在你们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下,我老伴已经痊愈即将出院。医者仁心!你们是我和老伴终生难忘的贵人!是你们用辛苦付出赶走了疫魔,换来了我和老伴的健康。我的两个女儿一个在隔离,一个在北京,她们都不能来陪伴。你们胜似亲人,不顾疲劳,不顾个人安危,日夜守护着病人,询问病情,打针发药、打水送饭、量体温测血氧、送病人做CT、核酸等各种检查。特别是我老伴因严重老年痴呆,上CT床非常困难,你们就亲自架着他上下CT床,亲自帮扶哄他上下救护车。 你们是上天派来拯救生命的使者!你们是大爱无疆的天使!你们都是父母的心头肉,在父母面前还都是孩子,可是你们为了保卫武汉,却冲锋在抗疫的最前线!你们是真正的英雄!是我最敬佩的人!每天看着你们穿着厚厚的防护服穿梭在病房中,我好心疼你们哪!你们每天要付出多少汗水和辛劳!我和我的两个女儿从内心深处感谢你们!好人一生平安,祝你们这些勇士们平安健康,顺利完成使命凯旋! E3-8病区37床赵福忠的老伴张瑞霞 2020年3月1日 这个例外,也是一个奇迹:这个张阿姨竟然没有被感染,对她的历次监测结果显示的都是阴性! 要知道在病区长达一个多月的时间,仅仅是带着普通医用外科口罩,每时每刻和病毒打交道而未被感染,这种概率实在是太低了,老人家可能对新冠病毒天生免疫。(目前,这个老人的案例已经上级部门的重视,正在进行深度研究。) 最( )的生日 孙亦晖的“战疫日记”里还记录了这样一个特别的生日,是医护人员为患者过的: “哇,谢谢,谢谢,我好感动!”在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E3-8病区的病房里,看到医护人员端来面条和生日礼盒进来病房,40床龚兰兰阿姨激动地说。 龚兰兰阿姨来到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E3-8病区已经第八天了,张俊医生在录病人信息进电脑时,细心地发现2月20日是40床龚兰兰阿姨56岁的生日,下班后他将这个信息发在群里,没有亲朋好友在身边的龚阿姨只有我们苏州医疗一队的医护人员的陪伴,所以大家积极商量着如何给阿姨过一个难忘的病房里的生日。 护士长积极联系病区食堂,希望食堂能在龚阿姨生日这一天给她做一碗生日面,队友们有的说我这里有一盒德芙巧克力,有的说我有一条新的围巾,有的说我这里还有好几个芦柑面包,有的说我有一瓶新的大宝,有的说我会画画,我给阿姨做一张生日卡片……所以有了下面这些图片。 到了中午十一点我们给其他患者发好饭后给龚阿姨端来了生日面,贺卡,和装着我们苏州医疗一队满满爱的“礼盒”,阿姨一直双手合十,对我们表示十分感谢,说这是她50多年来过过的最快乐最特别的生日,也是她半辈子最难忘的生日了。 龚阿姨在E3-8病区已经治疗第八天了,病情在逐渐好转,医生说昨天拍的CT上面显示肺比之前好多了,龚阿姨在后表示希望在她出院后能捐出自己的血浆去救和她一样受新冠病毒折磨的病人。为龚阿姨的这份爱心点个赞! 回还是不回 苏大附二院心内科李晖主任,老家是在苏州张家港市的乡下,他的父亲常年身体不好,尿毒症,在家由李晖母亲护理和透析。但是为了能够顺利出征,也基于组队动员的当时,父亲身体状况尽管已经不太好,但一两个月应该没问题,怎么着也能看到他他凯旋归来,因此他没有和队里讲这个事。 2月21日早上6:40,李晖发微信给孙亦晖:“孙院长,我要请假,回去。” 孙亦晖很惊讶,因为在苏州援鄂征程里,还没有人“半道”而回,他断定一定是李晖家中出了什么事情。孙亦晖打了李晖电话,李晖在电话里已经泣不成声:“我父亲病故了。” 其实李晖父亲早上6点不到就已经走了,但李晖母亲为了不影响他的休息,特地拖了一会儿,等到他约莫起床了,才打来报丧的电话。 俗话说“忠孝难两全”,只在这时候才最能够体现。一边是逆行奋战的抗疫前线,一边是亲人在千里之外溘然长逝,回去还是不回去,选哪个?太难了。 回去:先不管返程之路有多复杂,才来了10来天就回去,无论什么理由,在不理解的人眼里,他就是个“逃兵”。不回去:亲爹去世,作为家中独子竟然身在千里之外而没有回家奔丧服孝,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百善孝为先,这个“不孝”的恶名又将坐实。 李晖情绪失控,痛不欲生,更是六神无主。 孙亦晖说:“你必须回去。我非常理解你此刻的心情,我也支持你,其他的事情交给我来,由我来向上级申请,安排你回去的事宜。” 当时是个抗疫最紧张的阶段,怎么回去是个大问题,飞机、高铁、汽车……统统不“在线”。孙亦晖一方面向江苏省驻武汉抗疫指挥部汇报,一方面向后方的苏州卫健委汇报。 指挥部和苏州卫健委的意见也是很人性的:尊重本人的意见。而李晖已经是烈火焚心了,他的心里只装了一件事,就是回家,哪怕是历经千辛万苦,已经再也见不到自己父亲了,那么至少还可以送他一程。 回去的过程比预想的要难得多。江苏省抗疫指挥部要向国家卫健委请示,需要马晓伟主任亲笔签字,才可以回家,交通部门才可以为你开列——为你开出一列火车。 孙亦晖早上7点多的时候向指挥部汇报,10点多指挥部来电:同意回去,下午3点钟的专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