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9日,260名苏州医护人员驰援武汉同济医院,整建制接管光谷院区两个病区。孙亦晖,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副院长、普外科主任医师,院感专家,此番担任苏州援武汉医疗队光谷院区一队队长,带领一队130名队员全身心地投入到救治新冠病人的工作中。坐在我们面前,孙亦晖有着大多数医务工作者所特有的理性、严肃和冷峻,像手术刀一样令人“怕怕的”。 这和我们对外科医生的认知比较契合。但其实他又担任了多年医院的行政领导工作,在管理上可谓游刃有余。此番的苏州援鄂之行,作为领队可以说是功不可没,苏州医疗队在医疗救治、疫情防控、人文关怀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苏州方案”,且创下全体医护人员零阳性、救治的所有病患零死亡的双奇迹。 到武汉去 一夜成军。 苏大附二院,作为苏州的骨干三甲医院,全院许多医护人员早就递交了请战书了,孙亦晖早就给他们做好了梯队计划,在此之前,已经派出过一批援鄂医疗队了,于是这一批援鄂,便轮到了正在“排队”的30多名后备队员。但这还是很不容易,整个援光谷院区260人整合的时间只有1个小时,通知在2月8日半夜11点多钟才下达到各家单位,要在凌晨4点钟到达集结地点待发,这意味着这个晚上大家几乎没有觉睡了。 最早的报名,在大年初二就已经开始了,很多医护人员写了请战书,有的热情洋溢,有的慷慨激昂,有的写得热血沸腾,有的写得感人至深。这30多名第二梯队的队员,当电话通知到的时候,他们心里其实已经有所准备,虽然说有些突然,但还是能够接受的,于是连夜收拾行李、安排家中事务。有一个护士为了能够顺利出征,特地推迟了婚期。(我们了解到,这位无畏的白衣天使名叫祁佳丽,她和未婚夫已经决定5月中旬“再去”登记注册。) 到武汉去,到最艰难和最需要的地方去,在孙亦晖眼中,这是医生的责任。 2月9日下午出发,苏州医疗队一队晚上九点多才抵达武汉酒店,孙亦晖迅速解决安排了130名队员的住宿等问题,让大家抓紧时间去休息,他则连夜等着接应托运的物资。2月10日一早,一队130名医护人员迅速投入准备工作,了解病区环境、上岗前业务培训、相关物资保障落实到位……一项又一项的工作,在孙亦晖的安排下有条不紊地进行,大家想得到的或是没想到的方方面面,他都谨慎细致地妥善安排,为苏州医疗一队及时收治病人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时间已经万分紧迫,大量的感染者等着进驻病区,没有什么修整的时间,下午2个小时进行现场实战培训防护流程,就直接开始熟悉病区环境,建立工作流程、分组排班。第一战,孙亦晖超常规安排工作人员,派出近50名精兵强将,从当天晚上8点到第二天早上8点,不分班次,持续作战。 凭借强有力的协调组织能力,苏州医疗队一队迅速完成病区接管工作,9点就开始收治新冠肺炎病人。当晚第一个夜班,病区就收治了重症及危重症病人15名,成就了非凡的“苏州速度”。 在苏州医疗队里,孙亦晖绝对是个“大忙人”,他是苏州医疗一队130名医护人员的指挥官,也是大管家和协调员。孙亦晖每天都要参加同济医院光谷院区的相关会议,和专家们一起讨重症病人的最佳治疗方案。每天参加江苏省支援湖北疫情防控前方指挥部的会议,把最新的诊疗方案和工作要求带回医疗队,融入医疗队的日常管理工作中。 苏州医疗队收治的都是危重患者,很多患者合并基础疾病,病情复杂、变化迅速,苏州医疗队参照国家诊疗规范,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精准评估,及时采取措施,治疗关口前移,从死神手中“抢”回了不少患者。一个值得一提再提的数据:截止到苏州医疗队负责的两个病区“关门”,苏州医疗队保持了一项伟大的记录——患者零死亡。 进舱恐惧 孙亦晖他们这一批援鄂医疗队到达武汉的时候,是武汉疫情最严重的时刻。每个人对那个地方都有一种不确定感,心里必然存在着恐惧,只不过是恐惧得多一点少一点而已。 向死而生。虽恐惧却从未退缩,知其不可往而往之,是为逆行。当他们走上飞机,机舱关门的那一刹那,孙亦晖知道,他们开启了一段新的征程,飞向疫区就是意味着真正地走向战场。 第一次进入病房。传染病的病房分为清洁区——工作人员办公的场所、缓冲区、隔离区——医治病人的地方,存在大量病毒,因此也叫污染区。医护人员从清洁区穿上防护服,通过缓冲区到达隔离区。而从隔离区出来,就复杂得多了,缓冲区有4个房间,医护人员依次通过4个房间,经过13道流程,才能完全不把病毒带到清洁区。 当第一批进舱的医务人员推开那扇沉甸甸的门,就相当于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一个未知的世界。第一次推开门的每一个人,心里必然都是忐忑的,不忐忑才不正常。穿着几层的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具,它的沉重感和密闭感,曾让有个别的人在进舱之前身体瘫软不支,或者进舱之后1个多小时即扛不住了。出舱是非常麻烦的事情,于是就用纸尿裤来解决在隔离区的小便问题。 每班医护人员的排班是4个小时,这充分考虑了身体的承受能力,医护队员自身的健康是底线。然而初到武汉的时候因为物资配置未能完全到位,每班的排班长达8个小时,队员们因此非常疲惫,但没有一个人有怨言。 最“硬核”陪护 医护人员不仅要对病人进行救治和护理,而且要进行生活上的照料,因为病区内没有护工,也没有家属的陪伴(因为不可以进来),有的病人不能进食,于是护士来喂;有点病人大小便失禁,于是护士来给他们清洁、翻身和更换床单;有的病人行动不便,于是医护人员扶着他们上卫生间。 只有一个例外。在2月的最后一天,孙亦晖入舱进行常规的查房,和即将治愈出院的患者详细交待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和生活细节。在这当中有位赵伯伯因为新冠肺炎于2月12日收治入一队管理的E3-8病区,赵伯伯同时还是一位重度老年痴呆患者,平时是无法进行语言交流的,生活也不能自理,需要进行高度的护理。爷爷的生活无法自理而由其老伴张阿姨陪护,张阿姨没有感染病毒,她是自己申请进入病房护理老先生的,因为她不想让医护人员增添更多的麻烦,而至于她自己有极大概率会被感染,她则看得很豁达:如果被感染,她就和老头子一起接受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