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西方经济学的话语资源。虽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不属于同一个范式,但对西方经济学的某些话语和范畴不能全盘否定,面对共同的研究背景、共同的经济问题,西方经济学中解释当代经济运行和发展中的新现象而产生的话语和范畴,排除其阶级属性外不乏作为人类共同财富的科学成分。我们可以有选择地批判吸收西方经济学中的某些概念和理论,这主要涉及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领域。例如:微观经济运行领域中的资源配置理论,全要素生产率理论;宏观经济领域中的三驾马车拉动经济增长理论,逆周期调节理论;经济发展领域中的创新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通过批判地借鉴和吸收,这些概念也可以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话语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重点 对某个经济体进行经济分析,通常涉及三个层面:一是生产关系即经济制度层面的分析,二是经济运行层面的分析,也就是资源配置层面的分析,三是经济发展层面的分析,比如对发展中国家如何迈向现代化的分析。 长期以来,经济学科似乎有一种分工: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主要侧重在生产关系层面的分析上,经济运行层面的研究交给西方经济学,经济发展层面的研究交给发展经济学。如此一来,政治经济学就只剩下几个关于生产关系的原则性规定和教条,具体的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问题似乎由西方经济学理论作指导。实践证明,这种学科分工是不准确、不科学的。马克思当年的全部政治经济学写作计划包括6册:资本、地产、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资本论》只是其6册计划的一部分,不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全部,因此,对生产关系的研究并不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全部内容。这也提示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不仅要研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关系,阐述服从于发展生产力的生产关系的运行规律,同时还要提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如何运行的理论,以及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目标的经济发展的理论。简单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目标是:经济制度的优化,经济运行效率的提高,经济增长和经济体的发展。 就经济运行来说,制度分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经济运行分析的起点,其任务是揭示经济规律的作用方式和机制,寻求经济制度的具体形式,如基本经济制度的实现形式,市场经济的运行和调节机制。服从于资源最优配置的目标,经济运行的微观分析关注效率,宏观分析则关注经济增长和宏观经济的稳定。基于经济运行效率的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所要建立的经济运行机制要做到: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 就经济发展来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发展问题就是现代化问题。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必须进入生产力领域,指导中国的现代化,否则就难以科学指导中国的经济发展。当然,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发展问题不只是生产力问题,离不开对生产关系的分析,两者结合在一起分析产生的理论才能准确指导中国的经济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既研究生产关系又研究生产力,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优势所在。 显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不能拘泥于对生产关系、对经济制度层面的研究,对经济运行和发展层面的基本问题一定要有话语权,实际上就是对中国自己的经济运行和发展要有话语权。具体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基本分配制度,是已经有定论而且被实践证明是有效的制度,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毫无疑问要把这些改革成果学理化、系统化,但不能停留于此,需要在此基础上再回到更为现实的层面,进一步加强对这些制度的实现形式的研究,比如:基本经济制度的实现形式,产权制度和产权结构的安排,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实现形式,等等。 (责编: 王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