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网络舆论治理观初探 摘要:互联网比任何技术手段对社会的影响都更为深刻,网络舆论治理成为当代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提升网络舆论治理能力,应树立真实观,处理好观点与事实的关系、局部真实与整体真实的关系;树立责任观,培养网络使用行为中的责任意识;树立生态观,把握多样性、平等性、积极性的舆论原则;树立青年观,培养青年意识,信任青年力量。 关键词:网络舆论 治理 观念 原则 互联网进入中国仅20多年,却比任何技术手段对社会的影响都更为深刻。事实上,当代社会已经进入网络化社会与全媒体时代,网络化连接、数字化内容与智能化应用使社会的存在状态呈现网络化特征。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并存,其影响力特别是舆论影响力与日俱增,网上信息左右网下行为日益明显。网络舆论对整个社会舆论发挥着集体议题设置作用、认识框架形成作用、行为选择引导作用,网络舆论治理成为当代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应对网络时代的新挑战,应从规律层面把握网络空间的存在实质,从观念层面探索网络空间舆论治理的崭新思路,推动互联网成为中国进步发展的最大增量。 网络空间的存在实质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29亿,普及率达59.6%,较2017年底新增网民5653万,这其中,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接近100%,人均每天上网时间接近4小时。①网民覆盖的高普及率、网民数量的高增长以及网民使用的高依赖度,展现了一幅网络空间的“三高”鲜活图景。手机几乎成为人体的“新器官”,无线网几乎成为社会的“新空气”。马克思在19世纪中叶曾把报纸比作“社会舆论的纸币”,进入21世纪,网络则成为“社会舆论的信用卡”。这一新空间的形成体现了人类社会性存在的本质特征,也体现了资本在推动技术变革与应用中的强大力量。 作为信息平台的网络空间。互联网的兴起源于异地信息传输、海量信息传输,从军事领域到学术领域到商业领域再到全社会,其信息平台功能日趋扩大与稳定,成为当代公众获取新闻和各类信息的主渠道。从信息平台的存在实质分析网络空间的影响力,任何传统新闻媒体不进入网络空间,就无法获得大的传播力,而更具颠覆性的是:任何搜索类、聚合类、社交类网络公司都具有媒体属性,尽管多数网络公司宣称自己只是科技公司;任何网络用户都具有记者属性,尽管公众认为自己的信息传播只是个人行为。从根本上看,由于互联网的出现,集中式的信息传播行为已让位于分散式的信息传播行为。 作为社交平台的网络空间。英国学者汤姆·斯丹迪奇在《从莎草纸到互联网——社交媒体2000年》一书中,回顾了人类历史上出现的手写媒体、印刷媒体、电子媒体等各种媒体,认为这些媒体都具有社交属性,互联网的出现只是让媒体的社交功能进一步凸显。书中提到,“流行几世纪之久,基于分享、抄送和个人推荐的社交形式的媒体如今借互联网的东风强势回归。”②截至2018年12月,微信朋友圈、QQ空间用户、微博使用率分别为83.4%、58.8%和42.3%。从网络用户在微博、微信中的活跃程度看,特别是从大众对微信朋友圈的依赖程度看,网络空间的社交平台属性非常清晰,其社交黏性也是强大的。 作为商业平台的网络空间。互联网的商业应用是网络空间能够持续发展的关键原因。从网络购物、网上外卖到网络理财、网上支付,中国的大型互联网公司发展迅猛,逐渐成长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公司。截至2018年12月,网上外卖用户规模达4.06亿,购买互联网理财产品的网民规模达1.51亿,都保持了10%以上的高速年增长率。网络空间的盈利性促使大量资本进入这一领域,商业力量无疑成为建设网络空间的主力军。 作为娱乐平台的网络空间。网络信息呈现的多媒体形态、网络使用的个性化和交互性传播,使得网络空间成为良好的娱乐载体。从网络音乐、网络文学、网络游戏再到网络直播、网络短视频,网络空间的各种娱乐应用层出不穷,而且会迅速成为“爆款”并形成大规模用户群体。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6.12亿,网络音乐用户规模达5.76亿,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达4.84亿,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4.32亿,电视综艺节目、电视剧等逐步被网络综艺、网剧等替代。而短视频内容也向个性化、优质化内容发展,其线下的带动力、转化力日趋显现。 认清网络空间的存在实质,对网络传播行为的引导与约束就有了基本依据,既不能盲目作为,也不能无所作为。事实上,作为虚拟世界的网络传播有其特殊性,在网络空间的舆论治理中,关键是树立有针对性的、适应网络传播规律的新观念。 网络舆论治理的真实观 判断网络空间的舆论质量,首要标准是信息的真实性。在网络空间特别是社交媒体成为传播新闻的主要渠道后,最突出的问题是:信息越来越多,真相越来越难以获得,以至于“后真相时代”成为一个全球性热词。 在新闻理论与实践中,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对于网络舆论治理,这一原则依然是核心规律。没有真实性的网络空间,虚假信息泛滥,误导公众认识与行为,一方面会对现实社会造成危害,让社会心理变得焦虑与浮躁;另一方面也会对网络空间造成危害,让网络信息的吸引力、公信力越来越弱,使得网络空间无法承载信息平台的功能。 确保在网络空间中传播真实信息,要处理好两对关系:一是观点与事实的关系。前者是主观的认识、情绪,后者是客观的存在,在传播中要将两者进行区分,特别是不能将想象作为事实来传播,避免网络空间中出现“情绪比真相跑得更快”的问题;二是局部真实与整体真实的关系。前者是微观真实、现象真实,后者是整体真实、本质真实,在传播中既不能以偏概全、以点带面,也不能以本质真实的名义进行“客里空”式的报道。 进入全媒体时代,中央新闻媒体等传统党媒、主流媒体积极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坚持移动优先策略,发展各种聚合式、互动式、体验式新闻信息服务,如人民日报上线的“人民号”平台已吸引数千家党政机关、高校、优质自媒体和名人入驻,极大提升了网络舆论真实性水平,也引领了网络舆论真实观的形成。 网络舆论治理的责任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