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2010年12月18日修井107队参加方402井抢险时的情景。方402井位于黑龙江省通河县乌鸦泡镇,当时井口漏气起火,周边有3个储油罐,附近人民群众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油井高压油气将大火冲起30多米,抽油机已经被烧毁断裂,80多台消防车扑灭大火后,井口仍然油气狂喷。 要切断井底高压,必须手动把井口阀门全部关死。修井107队8名党员干部,穿着厚重的防火服,腰系保险绳,蹚着没膝深的油水,冲向生死第一线。经过6个小时的殊死较量,已经失控近40个小时的油井被彻底制服。 照片记录下抢险中惊心动魄的一幕,而照片旁边是一张写满名字的决心书,这是队员们在第一次抢险前签下的“生死状”。 永远把自己放在最后,把国家和人民的需要放在前头。在大庆石油人身上,每时每刻都能体会到他们的赤子之心、奉献之魂。当国家和事业需要时,他们选择的是一如既往的奉献和坚守。 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中的奉献因子有着深厚的源头活水,这就是会战时期被职工称颂的——献身。 王进喜说:“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王启民说:“宁肯把心血熬干,也要让油田稳产再高产!” 李新民说:“宁肯历尽千难万险,也要为祖国献石油!” 三代铁人在不同时期立下的誓言,充分体现着大庆石油人为祖国、为人民、为事业甘于奉献的崇高品格。 “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习近平总书记对奉献的阐释,正是大庆石油人一直以来对默默奉献的深刻理解。 经过半个多世纪艰苦创业,大庆油田不仅扛起了“共和国加油机”的神圣职责,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巨大贡献,而且着力打造了一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原油生产与环境保护相得益彰的“绿色油化之都”。图为大庆油田丛式井坐落在市区燕都湖旁。新华社记者王建威/摄 6000多平方公里油区上,奉献者的身影随处可见、奉献者的故事讲也讲不完——生命最后几天还在病床上研究表面活性剂的杨振宇;工作在广袤的呼伦贝尔大草原,物资运输困难,就和队友们靠“蚂蚁搬家”用背包搬运10多吨重生产设备的刘军;平均年龄不到28岁,每年组装射孔弹160多万发,连接导爆索35万米,时刻与危险相伴的女子装炮班……更多有名的、无名的英雄在为他们无限热爱的大油田、为祖国更加美好的未来默默奉献。 进入新时代,大庆石油人为筑牢国家能源安全的坚实底线和经济发展的生命线矢志奋斗,把追逐石油梦、实现中国梦,看成比个人生活苦乐更为重要的价值观念,为祖国奉献无悔,为人民奉献无怨。 一路调研,一路感动,一路思索,一路振奋。 走进伴随新中国成长的大庆油田,了解经过60年历练的大庆石油人,所有人都会感到“精神大庆”和“物质大庆”一样可摸、可触。它就在不舍昼夜的抽油机旁;就在实验室深夜的灯光下;就在“时刻准备着:战必用我,用我必胜”的队魂里;就在一周7天,一天24小时,一刻不松懈、时时讲奉献的行动中。 一甲子过去,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伴随着油田的发展、国家的需要、时代的呼唤而不断丰富完善,滋养了以三代铁人为代表的大庆石油人,激励着中国人民不畏艰难、勇往直前。 时光不老,精神永恒。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中国奇迹,需要中国力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大庆石油人正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行!(作者:本刊文化编辑部、大庆油田党委联合调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