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驳的纪念章奖章、渡江战役期间使用的木船、被关押在狱中共产党人绣制的五星红旗、西苑阅兵时毛泽东乘坐的同型吉普车、各版本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徽样徽、国旗图案原稿、开国大典上升起的第一面国旗及使用过的“九头鸟”喇叭……一件件历史文物、一幅幅珍贵照片、一幕幕黑白影像,都把人们带回那段惊心动魄、激荡人心的岁月,新中国诞生的艰难、欢欣、荣耀,中国人民解放军与老百姓的鱼水深情,都融汇于精心布置陈列的展品展陈间。 纪念馆内的一大“镇馆之宝”是开国典礼上悬挂过的两盏大红灯笼。据悉,为了装点节日气氛,开国大典当天,天安门城楼上悬挂了8盏大红灯笼。这些灯笼由曾在故宫扎灯的老艺人和徒弟们花了三天三夜在城楼上制作而成。每个灯笼高3.32米、周长约8米、重约80公斤,需要3个战士手拉手才能抱住。而开国大典当天使用过的10门礼炮也在展览中展出。 此外,展览还重点展出《北平和平解放》《西苑机场阅兵》《国共和谈》《渡江战役》《向全国进军》《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人民英雄纪念碑》《开国大典》8部珍贵的历史影像纪录片,并展出了由苏联摄影师拍摄的开国大典30秒珍贵彩色影像和8张彩色照片。 “我们希望通过中共中央在香山时期的历史来反映中共中央第一代领导人为新中国奠基的史实,以及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的精神。”唐开文说。 还原历史铭记使命 “赶考”永远在路上 9月13日拍摄的双清别墅外景。 新华社发 香山的革命旧址,大都多年未对外开放,或封闭管理,或作为办公用房等,有的建筑年久失修,需要进行较大规模的修复工作。如何将这些建筑及其环境最大限度保持和恢复1949年的历史原貌? 香山公园副园长林毅说,在修缮过程中,为了能全面准确地恢复历史原貌,施工人员本着“修旧如旧”“最少干预”等修缮原则,从修缮材料的选用、修缮工艺的选择等多方面采取措施,同时将文物建筑的保护修缮和周边环境的综合改造相结合。 为此,公园专门组建了项目专家委员会,邀请了多名古建设计师和工匠,全过程加强对工程建设的指导和监督,确保施工过程中消防、文保、古树保护、环保等全面达标。 在修复文物建筑的过程中,最大难度来源于缺少建筑的详细图纸。林毅介绍,老工匠、专家和工作人员们在动工前半年就开始搜集资料,查阅了大量历史照片和史籍档案,收集了1949年香山老照片100余幅。他们从每一张老照片中挖掘窗户的形状、大门的朝向等细节,从字里行间找寻建筑的样式和格局,还邀请一些当年的工作人员或其后代实地回忆。经过无数次踏勘讨论、反复推敲,才最终完成历史原貌的恢复。 据悉,在修缮过程中,由于陆续找到新的历史依据,以及保护修缮过程中发现的原有的建筑工艺做法,设计师还对原设计稿进行了及时调整和变更。在建筑材料上,不仅选取了原文物建筑的部分原材料,还从山东、河北等地专门选购旧物材料,一些新材料也进行了做旧处理。在修缮手法上,则运用了多种传统工艺,力求体现出庄重、古朴、沧桑的建筑风貌。 唐开文说,纪念馆的设计方案几经论证,最终通过减量设计让纪念馆从外观上缩减体量,与西山的大背景融为一体;在施工中还保留和最大化利用了原有场地的树木,并补种本地树木,“建筑2.4公顷范围内原生的树基本上都保留下来,接近500棵。” 70年前,香山见证了中共中央指挥解放全中国、缔造新中国的光辉伟业,也为中国革命精神园地树起了一座精神丰碑。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七研究部主任王均伟认为,香山是中国共产党人“进京赶考”的首站,是中国革命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的重要标志。 “香山是一个革命圣地。”孙齐炜说,当年中共中央进入北平就是为了迎接“大考”,“今天,这场‘考试’还远没有结束,‘赶考’依然在路上。” 在王均伟看来,中共中央在香山的革命史,蕴藏着老一辈革命家、中国共产党人永远奋斗的精神,这一点“在今天仍然可贵”。“我希望大家都能来香山看一看,这儿对每个人都是一堂生动的党史课,必将激励我们在新的历史征程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奋斗。” 据新华社北京9月13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