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乒乓球队长盛不衰,也得益于这支队伍坚持勇于创新的精神。现任中国乒协主席刘国梁是这一精神在新时代最鲜活的代表。运动员时期,刘国梁的直拍横打绝招震惊乒坛,帮助上世纪90年代陷入低谷的中国乒乓球男队重返巅峰;教练员时期,他创立“直通赛”,用公开、公平的方式鼓励队内竞争,提高运动员积极性;而在执掌中国乒协后,刘国梁更是加大了改革力度,带领乒协在奥运备战、职业体育、全民健身、青少年培训、市场开发、国际交流等诸多方面开展创新实践。 在自身不断强大的同时,中国乒乓球还一直承担着在全球范围推广发展乒乓球运动的重任。从上个世纪派出大量教练支援指导亚非拉国家乒乓球队,到接纳以福原爱为代表的外国运动员来中国训练,再到实施“养狼计划”……多年来,中国乒乓人既敢于“走出去”也勇于“请进来”,不因自身屡创辉煌而沾沾自喜,不因帮扶对手强大而心生畏惧,这就是“国球”的胸襟与自信。国际乒联主席托马斯·维克特这样评价:“中国不仅拥有最优秀的运动员,还能帮助其它其他协会培养出更优秀的选手。” 中国乒乓人代代传承下来的乒乓精神,是敢于拼搏、勇于创新,以乒乓精神为代表的中国体育精神与时俱进、历久弥新。这些强大的精神力量,与新中国一起共同成长、共同发展至今。 乒乓外交小小银球助力中国传递友谊 新中国成立70年间,乒乓球不仅为新中国带来了无数荣誉,激发了民族自信,它还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国传递友谊的桥梁,推动新中国外交踏上新的台阶。 1971年,在日本名古屋举行的第31届世乒赛期间,中国运动员庄则栋和美国运动员科恩之间的一次意外互动,引发了世界的关注。科恩在赶车途中,误上了中国队的大巴车。由于中美两国在那个年代还处于交往隔绝的状态,当时车上的中国运动员无人敢主动跟科恩说话,场面一度十分尴尬。就在这时,庄则栋主动前去交谈,并送给科恩一幅杭州织锦,而后,科恩又则回赠庄则栋一件美国队纪念衫。 两人的友好互动,奠定了“中美乒乓外交”的基础。而后在两国领导人的共同努力下,新中国迎来了第一批美国客人。1971年4月10日至17日,参加第31届世乒赛的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访问了中国。周恩来总理在会见美国乒乓球代表团时,称赞他们“打开了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大门”,并通过他们转达了对美国人民友好之意。作为回应,美国总统尼克松当日即发表声明,结束了美国政府实行长达20年之久的对华贸易禁令。不到一年,尼克松访问了北京,中美两国签订了《上海公报》,中美关系通过乒乓球跨出关键性的一步。 多国乒乓球代表团来中国进行友好交流。(《人民日报》1971年4月14日第6版) 中、美乒乓球运动员友谊比赛结束后,丁西林和有关方面负责人陪同斯廷霍文团长走下主席台,和两国运动员合影。新华社记者摄(刊发于《人民日报》1971年4月14日第6版) “小球转动大球”,在中国体育外交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乒乓外交”的深远意义影响至今。 今年6月,二十国集团大阪峰会因中美元首会晤备受瞩目。“48年前,也就是1971年,就在离这里100多公里的名古屋,参加第三十一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中美乒乓球运动员进行了友好互动……”习近平主席由中美“乒乓外交”的小故事开场,讲述“中美合则两利、斗则俱伤”的大道理。 在中美“乒乓外交”48周年之际,应美国奥委会和美国乒协的共同邀请,刘国梁率领中国乒乓球队于今年8月赴美,与美国国家乒乓球队进行了共同训练。这是“乒乓外交”的延续,对此,刘国梁表示:“体育的贡献不仅仅是在球场上,中美乒乓外交如今已经48周年了,两国几代乒乓人共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中美乒乓外交文化一定会代代传承下去。” 老少皆宜打乒乓球成为众多百姓的健身方式 刘国梁在自己的微博中透露过一组数据:中国乒乓球人口将近1亿,其中有专业选手2000人,业余体校3万人,同时,一周打两次以上、一次一小时以上的民间乒乓球爱好者多达8300余万人。可见,乒乓球运动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健康的体魄和快乐的心情,成为他们的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辽宁省鞍山市有一位人气很高的乒乓球教练,她就是马龙、李晓霞的启蒙教练石海梅。作为一名基层教练员,58岁的石海梅把乒乓球当做当作一生的事业。1984年,当时在鞍山市26中学当体育老师的她,利用学校闲置实验室,开始教同事的孩子打乒乓球,球台则是她和学生家长凑钱购置。后来因为场地要被征用,石海梅说服丈夫把婚房腾出来,装进了乒乓球台,白天训练、晚上当床,就这样开启了乒乓球教练生涯。多年来,从她家走出、进入专业队和大学校园的孩子不计其数,而孩子们提起石海梅都愿意称呼她为“石妈妈”。问到为什么对乒乓球如此执着,石海梅表示:“干乒乓球的人就得有毅力,很多人不理解我图什么,但我只考虑怎么让乒乓球造福大众,让想走专业的人能成为冠军,让群众因为打乒乓球找到快乐。这就是我的追求。乒乓球让我的人生更加充实。” 在鞍山,像石海梅这样的乒乓爱好者不计其数,而一年一度的“万人千台”乒乓球系列赛总能成为大家的狂欢。这项比赛历时数月,在全市各区县开展,每年都吸引上万人参赛。鞍山“全民皆乒”现象是中国大众乒乓球运动的缩影,人们对这个小圆球的喜爱也可见一斑。 来自国家电网北京市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的高树萍也是一位乒乓球痴。从小接受乒乓球训练的她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走进专业队,但骨子里不服输的她并没有放弃,反而更加喜欢这项运动。多年坚持打球的高树萍球技高超,也因此拥有着一副好身体。据她介绍,她一周至少要打球三、四次,每个月还要去全国各地参加业余比赛,全年下来,大型比赛要打10多场,社区的小比赛更是数不过来。记者与其约采访时,高树萍正在忙碌地收拾行李,准备奔赴山东参加单位组织的比赛集训。集训是枯燥而艰苦的,可高树萍更多的是兴奋与期待,“训练就会有提高,如果能帮助单位拿下好成绩,这些困难都不算什么”高树萍这样说到道。 高树萍(后排中)在2017年天津全运会群众组夺冠。(图片由高树萍本人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