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汉服的穿搭、鲜艳的绒花饰品、喜气洋洋的剪纸、栩栩如生的折纸……一项项精湛的非遗技艺令人眼花缭乱。6月22日上午,在戚墅堰街道花溪党建文化公园,以“运河滋养繁华 文化传递自信”为主题的街道非遗文化展暨慈善义卖活动正式启幕。多位非遗传承人、业内专家为在场群众讲解并演示了以汉服为载体的华夏传统礼仪文化,以香囊为载体的端午传统习俗,以绒花制作为代表的江南传统手工艺。 在戚墅堰街道、大运河南岸,有着迄今发现的常州市区最早的先民定居地之一——圩墩村新石器时代遗址,这是运河文化的重要地标。遗址经过多次考古挖掘,出土了大批石器、陶器、玉石饰品,向后人展示了先辈们的智慧与劳动结晶。现场,画面生动、样式繁复的一件件等比例缩放复制展品,逼真再现了圩墩文化。 来到非遗创新展示区,许多群众停下脚步,这里展示了花苑社区工作人员的巧手成果:绒花和香囊。制作人将传统工艺和现代审美完美结合,以蚕丝染色成绒,再用钢丝勾条制作,做成了鬓头花、帽花、胸花等各色饰品,粗中有细、匀称和谐,可谓雅俗共赏,颇受群众喜爱。 佩香囊,是端午传统习俗之一。摊位上,一个个精美的香囊外包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结成一串,玲珑可爱。社区小花手工坊致力于挖掘香囊这种古老工艺品的魅力,纤手留香间,传递着古韵与浪漫。 “各色展品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性,拉近了非遗和现代生活的距离。手工坊的部分展品将参加慈善义卖,善款用于帮助辖区内的困难居民。通过这样的形式,发动更多人参与到社区慈善事业中来。”花苑社区党委书记朱琴说。 “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承载着3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中国传统工艺之美。.”在汉服展示区,秦朝的曲裾、汉室的真裾、魏晋的齐襦、盛唐的对襟,一针一线饱含着匠人的用心。身着鲜艳汉服的女子周蓓,正在向围观者介绍着汉服文化,她主张将传统服饰审美和当代优秀工艺技术结合,在传承汉服之美的同时传播华夏传统礼仪文化。“我做汉服的初衷是为了弘扬汉族文化,让更多人认识到汉服背后的汉文化,它有着独一无二的理念、气度和神韵,我愿为文化传承锦上添花。” 近年来,随着圩墩文化节、非遗文化展、慈善义卖等活动的开展,以圩墩遗址文化为代表的“运河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展示出戚墅堰人崇德向善的品格和团结奋进的精神风貌。“悠久的运河文化是我们的财富,是戚墅堰地区文化的源泉所在,在文旅融合的新时代背景下,我们会不断整合社会各方资源,让珍贵的运河文化遗产在继承和传播中发扬光大。”戚墅堰街道党工委书记梁文菊说。 |